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出压抑已久的哭喊。
有人跪地叩,有人高举陶片如举圣物,还有孩子踮脚问娘:“妈妈,我以后也能写字了吗?”
我望着那一张张被风吹裂的脸,忽然明白——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是谁站在高处号施令。
而是当最卑微的人,也能在黑暗中写下自己的名字。
第五日夜,我独坐井边。
琉璃灯映着井口,水面如镜,倒映着满天星斗。
我手中握着一片新刻的盲文陶片,指尖摩挲着那细密的凹痕,像在读一封来自地底的信。
风忽然停了。
院外传来极轻的一响——像是瓦片被踩动。
我缓缓抬头。
月光下,院墙轮廓清晰,仿佛有道人影,正悄然翻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落地无声,玄色大氅垂地,手中似握着一卷布帛。
我心跳一滞。
那布帛上,密密麻麻,全是针孔。
像星辰落于黑绢,又像无数双眼睛,在暗处静静凝视。
他一步步走近,风未动,灯未晃,可我手中的陶片,竟微微烫——
仿佛地底的刻痕,与那针孔之间,有什么东西,正在悄然共鸣。
我望着那道翻墙而入的人影,心口像被什么攥紧了,呼吸都慢了一拍。
月光落在他肩头,玄色大氅如夜潮涌动。
他走得很慢,却极稳,仿佛踏的是朝堂玉阶,而非后宫幽院的青砖。
可偏偏,他是翻墙来的——堂堂帝王,九五之尊,竟像个夜行窃语的少年,踩着屋檐、避着巡卫,只为悄然落在我这偏冷宫墙之下。
“范景轩。”我轻唤他名字,声音有些哑。
他停步,离我三尺远,抬眸看我。
琉璃灯的光映在他眼里,幽深如井,却藏着一丝我从未见过的柔软。
他没说话,只将手中那卷帛书缓缓展开。
黑绢铺开,如墨染夜空。
其上无墨字,无朱批,唯有一片密密麻麻的针孔,排列成行,层层叠叠,像是星图,又像是某种古老咒文。
可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字,是用绣针一针一孔刺出来的“暗典”全文。
盲童的手记。
我猛地站起身,指尖颤抖地抚上那布帛。
针孔边缘微毛,触感粗糙,却像烙铁般烫进我掌心。
我仿佛看见无数个夜晚,那些看不见光的孩子蜷在角落,咬着牙,一针一针,把大人不敢说的冤、母亲哭不出的痛、邻里被夺走的田契……全都绣进这黑布里。
“你给的光太亮。”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融进风里,“有些人不敢抬头,只能低头写。”
我怔住。
原来不是不信我,不是不想要“共活”,而是怕——怕自己脏、怕自己贱、怕说了也没人听,怕听到了也不配被救。
他们不是要推翻“共活”,是怕自己不够格走进“共活”。
一股酸热猛地冲上鼻尖,我死死咬住唇,不让自己哭出声。
可眼泪还是落了,一滴,砸在那布帛的针孔上,像一颗星坠入深海。
“你怎么会有这个?”我哑声问。
“听语坊外,有个盲童日日徘徊,却不敢进门。守坊小吏见他手指溃烂,才知他日夜以针代笔。”范景轩收起帛书,语气平静,可我听得出那平静下的震怒,“我命人暗中接他入宫,昨夜,他绣完了最后一行。”
我闭了闭眼,心口疼。
我推行“言责帖”,建“听语坊”,以为给了他们说话的路。
可我忘了,有些人连“走”都不敢想。
他们只能趴在地上,用指甲、用针尖、用最卑微的方式,在黑暗里刻下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睁开眼,目光落在井口那盏琉璃灯上,火光摇曳,映出我眼底的决意,“我要改‘共活五则’。”
他看着我,没问为什么。
我知道他懂。
那五则条文,是写给官吏看的,是立于庙堂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