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医灵本草传奇跨越千年的中医 > 第420章 墨鼎融道祛戾毒水晶碎影藏浩劫(第1页)

第420章 墨鼎融道祛戾毒水晶碎影藏浩劫(第1页)

墨鼎融道祛戾毒,水晶碎影藏浩劫

一、寅时医棚疑云生

寅时的广利坊,残夜如墨,天边仅泛着一丝极淡的鱼肚白,像被墨染过的宣纸上不慎滴落的一点米汤。临时搭建的医棚用粗木与麻布搭建,棚顶的麻布被夜露打湿,沉甸甸地垂着,偶尔滴下一滴水珠,砸在棚内的青石板上,出“嗒”的轻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棚内,三盏圣火盏呈“品”字形摆放,青金火焰忽明忽暗,映着棚内整齐排列的青铜药罐——罐身刻着墨家矩尺纹,罐口飘着淡金药雾,与空气中艾草、黄芪、圣火灰烬混合的药香交织,却掩不住一丝若有若无的诡异气息。棚角的竹篮里,几株待熬制的火绒草正悄然异变:叶片边缘缓缓泛出幽绿,像被无形的墨汁浸染,更诡异的是,无人触碰的草茎竟微微扭动,仿佛有活物在内部钻动,草叶上的露珠滴落,砸在青石板上,竟泛起一丝幽绿,出“滋滋”轻响,像是在腐蚀石材。

灵枢坐在医棚中央的楠木案前,案上摊着两本泛黄的典籍。左侧是墨家传下的《墨道医器录》,封皮用三层青铜片加固,边缘用墨家秘传的“防腐铜丝”缠绕,内页是用终南山桦树皮制成的硬纸,上面用圣火灰烬混合松烟墨绘制的机关医具图纸仍清晰可见,图纸旁的批注是墨瑶祖师的笔迹,笔锋苍劲如刀;右侧是道家的《阴阳医理经》,是玄清道长昨日傍晚送来的,书页边缘缠着道家“清心银丝”,泛着淡黑,丝端缀着极小的太极坠,轻轻颤动,似在感应棚内的戾气。

灵枢身着洗得白的青色医袍,袍角沾着药汁与圣火灰烬,他手中握着一支用圣火余烬混合陶土制成的笔,笔尖悬在一张空白的桦树皮纸上,迟迟未落。他的目光紧锁在案上的三株火绒草上——居中那株的根部已渗出黑色汁液,像凝固的血,顺着草茎缓缓滴落,在青石板上汇成一小滩,泛着幽绿,连圣火盏的青金光芒靠近时,都被那幽绿逼退半分。

“怎么会这样?”灵枢轻声自语,声音沙哑,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他伸出右手,指尖刚触碰到泛绿的草叶,就传来一阵细微的灼痛感,像被极细的针刺痛。灵枢将火绒草拿到圣火盏旁,青金光芒瞬间笼罩草叶,可叶片的幽绿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以肉眼可见的度向叶脉蔓延,草茎扭动得更剧烈,仿佛在抗拒圣火的净化。“寻常戾气遇圣火即散,这变异后的戾气得用什么才能净化?”他眉头紧锁,指节因用力握住笔杆而白。

棚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麻布门帘被轻轻掀开,素问端着一碗刚熬好的应急祛戾汤走进来。她身着淡紫色医袍,鬓角银链垂着的青铜小鼎轻轻颤动,鼎身刻着的圣火纹泛着淡青,与棚内的圣火盏产生共鸣,鼎口飘出一缕极细的青金烟气,将她周身的戾气悄悄驱散。“还在琢磨药材?”素问将白瓷汤碗轻轻放在灵枢手边,碗沿泛着淡金,是用圣火余烬擦拭过的,“天快亮了,你从昨日酉时守到现在,连一口饭都没吃,先喝碗汤暖暖身子。你若熬坏了身子,谁来带领大家找治疗方法?”

灵枢接过汤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暖意,却没有喝,目光仍停留在火绒草上:“你看这火绒草,在圣火下竟还在被戾气侵蚀。昨日我们用镇邪鼎熬制的‘镇邪祛戾汤’,虽能治愈已染病的百姓,却无法阻止新的戾气污染药材。”他用汤勺轻轻拨开火绒草的叶片,露出里面泛着幽绿的茎秆,“余孽若继续用这种变异戾气污染水源与药材,就算有镇邪鼎,我们的解药也会供不应求——汴京有二十余坊,数万百姓,仅靠我们现有的药材,撑不了三日。”

素问凑近查看,秀眉渐渐皱起,她从袖中取出一片试毒叶,轻轻贴在火绒草的茎秆上。叶片刚接触,就从嫩绿变成焦黑,边缘还冒着极细的青烟,青烟中竟缠绕着一丝极细的黑色丝线,像头丝般在空中扭动,靠近圣火盏时,丝线突然剧烈燃烧,出“滋啦”声,化作一缕黑烟消散。“这戾气比之前更邪门,”素问的声音带着凝重,“竟能附着在药材的脉络中,连圣火都无法彻底净化。我们之前的‘镇邪祛戾汤’,是靠你的墨家血脉激活镇邪鼎才制成,可你的脸色比昨日更苍白,显然血脉耗损还未恢复,总不能每次熬药都让你耗损血脉吧?”

就在这时,医棚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音带着慌乱,刺破了残夜的寂静:“灵枢先生!不好了!东边患者区有三位百姓病情反复,身上的绿斑又长出来了,还比之前更浓!”是年轻医者陈默的声音,他刚从太医院调来广利坊,虽年轻却勤恳,此刻声音里满是无措。

灵枢立刻起身,腰间的三齿刀“呛啷”出鞘半寸,又被他按回刀鞘——此刻更重要的是救治患者,而非战斗。他抓起案上的改良脉诊仪,仪盘是青铜打造,边缘嵌着十二枚用圣火淬炼的银针,盘心刻着太极图,与道家医理相呼应。“走!去看看!”灵枢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快步冲出医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方的患者集中区,道家布下的阴阳阵已失去往日的光泽,淡金光芒变得微弱,像风中残烛。阵内的三十余张草席上,三位百姓正痛苦挣扎:一位老妇人躺在草席上,面色黑,嘴唇紫,身上的绿斑已从手腕蔓延至胸口,泛着浓绿,她双手紧紧抓着草席,指节白,呼吸急促得像破风箱,每一次吸气都带着“嗬嗬”声,像是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旁边的中年汉子更惨,浑身抽搐,绿斑已覆盖大半身体,连指甲都泛着幽绿,嘴角溢出黑色的涎水,眼神空洞,显然已陷入半昏迷。

玄清道长身着素色道袍,手持拂尘,正用拂尘蘸着圣火灰烬与清水混合的药液,轻轻擦拭老妇人的绿斑。可黑色药液刚擦去绿斑,新的绿斑就立刻从皮肤下渗出来,度比擦拭更快,仿佛患者体内藏着无数戾气,正源源不断地向外涌出。“灵枢先生!”玄清道长见灵枢赶来,语气急切,拂尘上的银丝都在微微颤动,“这是‘返戾症’,患者体内的戾气非但没被清除,反而在吸收阵外的戾气变强,普通的解药和针法都没用!我已用道家‘清心咒’尝试压制,可戾气像有灵性般,能避开咒力,专攻五脏六腑!”

灵枢蹲下身,将改良脉诊仪的青铜探头贴在老妇人的手腕上。仪盘指针瞬间疯狂颤动,泛着浓绿,指针边缘竟还缠绕着一丝极细的黑色丝线——丝线比头丝还细,却异常坚韧,在仪盘的青金光芒中扭动,像一条微型的黑蛇。灵枢瞳孔微缩,这丝线与之前在张老汉体内现的尸腐气相似,却更具穿透力,仪盘的青铜探头甚至微微烫,像是在被丝线腐蚀。

“是墨渊残魂的气息,”灵枢的声音带着沉重,缓缓起身,望向终南山的方向,天边已泛起橙红,却透着一股诡异的幽绿,像是在呼应患者身上的戾气,“余孽在暗中用残魂之力滋养戾气,让解药的药效快失效。这样下去,就算治愈的患者,也会在三日内再次染病,我们永远也平定不了疫灾,只会被余孽拖垮。”

陈默握着自己的墨家机关笔记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治疗笔记,他脸上满是焦虑,声音带着急切:“灵枢先生,我们能不能再调整解药配方?比如多加些圣火灰烬,或者用道家的阴阳水浸泡药材?我之前在太医院学过,道家的‘净水咒’能净化大部分邪祟,或许能增强解药的效果!”

灵枢点头,却仍眉头紧锁:“圣火灰烬与阴阳水我们昨日已试过,最多只能让药效维持两个时辰,无法彻底根除。”他伸手按住老妇人的“膻中穴”,指尖传来一阵冰凉,与常人的体温截然不同,“我怀疑,这变异戾气的根源,不在患者体内,也不在药材上,而在某个与墨渊残魂相关的器物上——比如之前清风弟子提到的水晶棺。若找不到这器物,就算我们把所有药材都用尽,也只能治标不治本,永远在被动应对。”

他转身望向玄清道长,眼神坚定:“我们得双管齐下。一方面,你我与素问、陈默共同研究典籍,从墨家机关医道与道家阴阳医理中寻找融合之法,改良解药;另一方面,李主管,你立刻联系汴京府,让他们派禁军与上清观弟子联手,探查终南山的水晶棺下落,找到戾气的根源。只有同时解决‘症状’与‘根源’,才能彻底平定疫灾。”

李修远刚要应声,棚外突然传来一阵“沙沙”声,像是有无数细虫在爬动。灵枢眼神一凛,握紧腰间的三齿刀,快步走到棚边,掀开麻布门帘——棚外的地面上,无数极细的黑色丝线正从土壤中钻出,像蚯蚓般朝着医棚蠕动,丝线泛着幽绿,所过之处,连杂草都瞬间枯萎,泛着黑灰。“是余孽的‘引戾丝’!”灵枢的声音冰冷,“他们在暗中用引戾丝污染土壤,想从根源上毁掉我们的药材!快,用圣火灰烬撒在棚外,形成隔离带!”

众人立刻行动,将圣火灰烬均匀撒在医棚四周,引戾丝一接触灰烬,就出“滋啦”声,化作一缕黑烟消散。可远处的街道上,引戾丝仍在源源不断地钻出,像一张黑色的网,朝着医棚蔓延。灵枢望着这景象,心中清楚——时间不多了,若找不到水晶棺,广利坊迟早会变成一座被戾气吞噬的死城。

二、辰时典籍寻真章

辰时的广利坊,阳光终于穿透残雾,洒下斑驳的光斑,却照不透医棚内的凝重。灵枢、素问、玄清道长与陈默围坐在楠木案前,案上摊着十几本典籍,像一座小山。左侧是墨家典籍:《墨道医器录》《疫防治要》《机关脉诊详解》,每本书的封皮都用青铜加固,内页画满机关图纸与针法图谱;右侧是道家典籍:《阴阳医理经》《道家药术》《地脉阵术》,书页边缘缠着清心银丝,泛着淡黑;中间则是唐朝传下来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封皮已泛黄脆,却仍能看清上面的朱批。

灵枢的手指轻轻拂过《墨道医器录》的第页,上面画着“百草鼎的进阶用法”:鼎身刻着“坎、离、震、巽”四象纹,鼎底有三个小孔,标注着“地脉气口”,旁边的批注用墨瑶祖师的笔迹写着:“需借地脉之气,融阴阳之理,引圣火之精,方能净化至邪戾气,解万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墨家医道中,曾记载过用百草鼎结合地脉灵液,净化残魂戾气的方法,”灵枢的声音打破沉默,他用圣火笔在桦树皮纸上快画出百草鼎的结构图,“但这方法有个关键——需要道家的阴阳阵辅助,将地脉之气引入鼎底的气口,与鼎内的圣火核心产生共鸣,才能激活鼎的隐藏力量。可我对道家的地脉阵术理解尚浅,不知该如何精准布阵。”

玄清道长立刻俯身查看典籍,手指指着《地脉阵术》中的一页:“灵枢先生请看,道家的‘地脉引气阵’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此阵需按‘坎北、离南、震东、巽西’四象方位布阵,阵眼用太极符与地脉灵液按‘三符一液’的比例混合绘制,再用道家清心银丝连接阵眼与百草鼎的气口,银丝需浸泡七日阴阳水,才能传导地脉之气而不被戾气污染。”他顿了顿,语气带着郑重,“只是这阵法对布阵者的修为要求极高,需四人同时念诵‘地脉咒’,才能稳定阵力,我需与三位师侄合力,再辅以圣火盏,才能勉强布成。”

素问翻开《千金方》,指尖停在“戾气净化方”一页:“唐朝孙思邈曾记载,用艾草三钱、黄芪五钱、火绒草二钱、朱砂一钱,加水三升,文火慢熬半个时辰,能缓解戾气症状。我们之前的‘镇邪祛戾汤’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良的,可面对变异后的戾气,朱砂的净化力不够强。”她抬头望向灵枢,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或许可以用墨家的‘圣火朱砂’代替普通朱砂!这种朱砂用终南山圣火余烬浸泡九九八十一天,内部蕴含圣火之力,净化力是普通朱砂的三倍,还能吸附残魂气息。”

陈默也凑上前,指着《道家药术》中的“阴阳调和法”:“这里写着,用道家的阴阳水浸泡药材,能增强药材的祛邪之力。阴阳水需在子时取井水、午时取河水,按‘一水一河’的比例混合,再用道家‘调和咒’加持。若我们先用阴阳水浸泡圣火朱砂与火绒草,去除药材中的隐性戾气,再加入百草鼎中,会不会让解药的效果更强?”

灵枢眼前一亮,拿起圣火笔在桦树皮纸上快记录,笔尖划过纸面,出“沙沙”声:“有道理!我们可以按‘墨家圣火净化+道家阴阳调和+唐朝经典配方’的思路,改良出‘道墨融贯祛戾汤’。具体分四步:第一步,用阴阳水浸泡圣火朱砂与火绒草三个时辰,去除药材中的隐性戾气;第二步,在百草鼎周围布下地脉引气阵,将地脉之气引入鼎内;第三步,我用墨家血脉激活圣火核心,将核心放入鼎中,与药材产生共鸣;最后,按唐朝配方的比例,加入艾草、黄芪等药材,文火慢熬一个时辰,确保药效充分融合。”

“可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圣火朱砂,”素问皱起眉,从药箱中取出一个青铜盒,打开后里面只有小半盒泛着金红的粉末,“之前带的圣火朱砂只够熬制三剂解药,若要大规模熬制,至少需要现在的十倍量,还需去墨家古迹的秘库中取。可古迹现在被余孽的断讯阵笼罩,连机关螺都无法传递信号,我们根本无法靠近。”

灵枢沉默片刻,从怀中掏出一枚巴掌大的青铜钥匙——钥匙表面刻着墨家矩尺纹,柄部嵌着一小块圣火石,泛着淡金。“这是墨家秘库的备用钥匙,”灵枢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钥匙上的纹路,眼神带着怀念,“是之前墨瑶祖师显灵时交给我的,说关键时刻能救急。秘库的位置除了我,只有历代墨家传人知晓,余孽就算控制了古迹,也找不到秘库入口。”

他抬头望向玄清道长,语气郑重:“我们可以用‘声东击西’之计。玄清道长,你带五位道家弟子和二十名禁军,去古迹正门佯攻,假装要营救被抓的道家弟子,吸引余孽的注意力;我带素问、陈默和十位精锐禁军,从古迹的密道进入秘库——这密道是上清观的玄真先祖与墨家的墨渊祖师(此处为墨家先祖,非反派墨渊)共同修建的,只有道墨两家的核心传人知道,藏在汴河支流的水下,余孽肯定想不到。”

玄清道长点头,从袖中掏出五枚加强版的太极符:“此计可行!我会带足够的圣火盏与太极符,确保能牵制住余孽的主力,为你们争取至少一个时辰的时间。只是秘库内可能有墨家的机关陷阱,你们需多加小心。”

就在这时,灵枢袖中的青铜符突然剧烈烫,烫得他忍不住皱眉,符面泛着的青金光芒中,缓缓浮现出墨瑶祖师的虚影。祖师身着粗布医袍,衣袂在无形的风中轻轻飘动,手中握着的青铜药杵泛着淡金,面容慈祥却眼神凝重,与灵枢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灵枢、素问,”墨瑶祖师的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透过医棚的麻布,传遍整个患者区,“圣火朱砂虽能增强解药效果,却需与‘墨家机关滤毒网’配合使用,否则药材中的隐性戾气仍会污染解药。”祖师抬手一挥,符面光芒中浮现出滤毒网的结构图:用青铜丝与火绒草纤维按“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经线用粗青铜丝,纬线用细火绒草纤维,每一寸需编织三个“矩尺结”,“这滤毒网能过滤药材中的隐性戾气与杂质,秘库中不仅有圣火朱砂,还有滤毒网的图纸与编织工具,你们一定要拿到。切记,滤毒网的青铜丝需用圣火熏烤半个时辰,否则无法激活滤毒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虚影渐渐消散,青铜符恢复正常,只留下一丝淡淡的余温。灵枢握紧手中的青铜钥匙,眼神坚定:“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出!玄清道长,你们先去古迹正门,半个时辰后我们从密道进入;素问,你准备好阴阳水、应急药材与圣火盏;陈默,你带上改良脉诊仪与墨家机关螺,随时监测药材的戾气含量,若遇到危险,立刻用机关螺联系我。我们务必在今日日落前取回圣火朱砂与滤毒网图纸,明日一早就能熬制新解药!”

众人立刻行动,玄清道长带着道家弟子与禁军,扛着青铜刀,朝着墨家古迹的方向出,脚步声渐渐远去;灵枢则带着素问、陈默,提着装有应急物资的青铜箱,沿着汴河的支流,朝着密道入口走去。汴河的水面泛着淡金,与灵枢怀中的圣火核心相互共鸣,却在远处的河面上,泛着一丝极淡的幽绿,像一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正紧紧盯着他们的背影。

三、午时试药遇波折

午时的墨家古迹密道,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霉味与青铜锈味。通道高约丈余,宽三尺,两侧的石壁上刻着墨家矩尺纹与道家太极图,两种纹路相互缠绕,泛着淡金,与灵枢袖中的青铜符产生共鸣,符面微微烫,将通道内的戾气悄悄驱散。

灵枢手持三齿刀走在最前面,刀背的矩尺纹泛着金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通道地面布满墨家机关的痕迹,每隔五步就有一个极细的凹槽,是“陷空槽”,槽内藏着青铜刺,若误触机关,刺就会弹出,刺穿鞋底。灵枢按《墨道机关谱》中的记载,每走三步就用刀背敲击地面,出“咚咚”声,若声音空,就绕开脚下的地面,动作熟练而精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