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僵持下去不是办法。”
王翦凝视着赵国地图,目光锁定代城,苦思破局之策,却始终无果。
“代城是代地的心脏,不拿下它,便无法掌控整个代地。”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即便绕过代城,李牧的骑兵也会迅速反击。
他早有筹谋,誓要与我大秦长期对抗。”
“要破代城,或许只有两条路:一是以命相搏,决一生死;二是与李牧对峙,凭借我大秦的实力拖垮他。
代地粮草匮乏,只要断其供给线,敌军必然溃散。”
桓炀冷静分析。
“这两条路对我们而言都不妥。”
王翦听罢,摇首否决。
“为何?”
“赵国只剩代地,我大秦灭韩之后,赵、魏等国深陷恐惧。
赵国即将倾尽全力,你以为其他诸侯会坐视不理?”
“代地与燕国接壤,若我大秦与李牧陷入消耗战,燕国会置身事外?齐国又怎会漠然?”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李牧坐镇代城后,已洞悉我大秦的战略意图。”
“要么我大秦需付出巨大代价与之殊死一战,而他亦下定决心,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也定要重创我大秦。”
“他赌我们不敢正面交锋。”
王翦严肃说道:“若论消耗战,他正得其所愿。”
桓炀焦虑追问:“那该如何是好?”
王翦长叹:“李牧依仗城防优势,十余次进攻已使我军折损上万人,伤者更是数倍于阵亡者。
如今他实力未减,我军却元气大伤,代地难以攻破,何以回报大王的信任?”
桓炀不甘言败:“难道真只能眼睁睁看着代地攻不下?”
王翦亦摇头叹息。
身为将领,深知战事残酷,但面对李牧部署的十万大军,强攻代城的代价实在过高。
“即便倾尽全力,至少也要牺牲十万将士,才有可能攻下此城。
战场瞬息万变
;,这还是保守估计。”
众人沉默不语。
李牧堪称英雄,赵国最坚韧的将领,其布防滴水不漏,欲战胜他,唯有殊死一搏。
然而,李牧无所畏惧,秦帝国若损失过多兵力,统一天下的计划也将受阻,需耗费大量精力恢复元气。
王翦与桓炀虽为老将,此刻也无计可施。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不惜代价强攻,但会造成惨重伤亡;要么采取消耗战,可其他诸侯国绝不会坐视秦帝国独占代地,也不会任由李牧的抗秦主力壮大,必定全力支援。
灭赵之战看似难以企及,身为秦帝国两大主将,统领十万大军却久攻不下,不仅朝臣会弹劾,连君王亦会震怒。
忽闻帐外急报,打破沉寂。
亲卫快步入帐,欲报急讯,却见诸将皆默然不语,一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