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怕,奶奶在这儿。”老妪的声音沙哑,却充满了慈爱。
孩童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紧紧地抱着老妪,哭得撕心裂肺。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
原来,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问,更是倾听和理解。
当夜,小满匆匆忙忙地跑回宫中,气喘吁吁地说道:“娘娘,不好了!北坊的‘焚典会’余党,正在煽动少年,说‘问休日’是‘封口令’,想要聚众冲击静问台!”
我听后,并没有感到意外。
“不用阻拦。”我平静地说道,“反而,命人在静问台前摆放一百张空陶片,在上面写上:‘今日不问,只答。答一句,换一片’。”
小满愣住了:“娘娘,这……这是何意啊?”
“他们不是想要提问吗?那就让他们先回答。”我淡淡地说道,“让他们用自己的答案,来证明他们的勇气和诚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静问台前。
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他们手持陶片,神情激动,似乎在犹豫着什么。
“娘娘这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啊,难道这陶片有什么玄机?”
人群中,一个曾经被“代承契”迫害的老吏,颤巍巍地走上前,拿起一片空白的陶片。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缓缓地在陶片上写下了一行字:
“我曾诬人,因怕被烧。”
当他放下陶片的那一刻,整个广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第一句真答,如石破天惊。
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片小小的陶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才是真正的“问”。
这……才是真正的“答”。
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站在高高的静问台上,俯视着广场上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三日内,百片成墙,名曰“答字墙”。
有人写“我偷过粮……”,可就在这时,我听到井底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在轻轻敲击着什么……我缓缓走向井边,向里看去,水面上倒映出我的脸,以及我身后答字墙隐隐约约的轮廓,而水面下,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浮出水面……
三日内,百片成墙,名曰“答字墙”。
啧,这名字土是土了点,但胜在真实。
有人写“我偷过粮,因孩子饿”,字迹歪歪扭扭,像是饿极了的手抖出来的。
有人写“我举报过人,因想活”,笔锋倒是利落,想必当时也是个狠角色。
我命工匠将其烧制成琉璃砖,嵌入错字墙对面。
五彩斑斓的琉璃,映衬着那些坦诚的“罪状”,莫名有些赛博朋克的味道。
完事儿,我大手一挥,题曰:“问如刀,答如药——刀割不开谎,药治不了聋。”
这话一出,整个静问台都安静了。
那夜,我正准备回宫睡觉,小满这丫头神神秘秘地跑来,非说有新情况。
我让她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别耽误我美容觉。
她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说:“娘娘,静问台空碗底部……浮现新字了!”
我瞬间清醒,瞌睡虫跑得比兔子还快。
空碗底部?
那不是许愿池吗?
不对,是接听“天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