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汉哭晕在了老二的尸体旁,两个小小的孩子仿佛瞬间长大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知道傻玩,开始学着看眼色。
村里人于心不忍,见周老汉伤心成这样,主动帮着照看俩孩子。
俩孩子不愿意离开周老汉身边,就有婶子回家做了吃的给送过来。
天黑的时候,村长才安排人把呆滞的周老汉和两个孩子一起送回了家。
周老汉没有消沉多久,因为两个小孙子饿得嗷嗷叫。
再好心的邻居总也不能顿顿给他们照顾到,谁家也不富裕,谁家也不欠他们的。
不得已的周老汉只能含泪振作起来,老大两口子的后事还没着落,又要操办起老二的后事了,且这几口人的死都不光彩。
老大好歹留下了两个孙子,老二却是没有后的,嗯,本来有一个,在刘寡妇肚子里还没成型就跟着母体一起没了。
这时候周老汉又开始想他那离家的三儿子和四儿子了。
老大老二没了以后,之前分给他们的田地,周老汉又找了村中能主事的人归回了他的名下,现在他得等俩儿子回来,要养活俩孙子,田地是根本。
但是他一个老汉带两个小豆丁,哪里做得过来那么多活。
村中也有劳动力较多的人家自家田地少,会去佃土地来种,按照朝廷的赋税再加一成给主家就行。
周老汉也打算这么干,现在拢共还剩四亩中等旱地和两亩中等田地以及两亩下等沙地,他计划自己种两亩旱地,其他的全都佃出去。
但是村中佃土地来做的人家并不多,基本都是壮劳力过剩的情况才会这么干。
而家中壮劳力多的人户,在乡下,其实是比较横的存在。
那些有多余的土地自己做不了的人家会优先选择讲理的人佃出土地,而佃不到土地种的也只剩老黄家和老方家。
这两家人上上下下加起来都有二十多口人,其中壮年男子就占十二三人,就连家中的妇女也个顶个的彪悍。
老黄家和老方家平时就没怕过谁,论干架基本没输过。
好几年前,两家人佃了村中一户王老三家的田地,两家人各佃了三亩地,最后拖着租子不肯给。
王老三家本就人口单薄才会把土地佃出去,到了收成时节收不到粮食,一家人的口粮都成问题。
但是任凭他们怎么跟两家人交涉,都收不到租子。
这事扯皮很久都没结果,王老三只能自认倒霉,承诺不收租子了,但是田地要收回来自己做。
但老黄家和老方家见到了王老三的让步,得寸进尺不肯归还田地。
王老三简直欲哭无泪,找了村长,村长和稀泥。
王老三一家人扬言要吊死在村长家门口,村长也生气了,你收不到那两家人的租子凭什么来我家门口吊死,你有种去找那两家人啊?
王老三哪里敢,那两家人是真的敢动手的。
现在把村长也得罪了,这事更不好办了。
最后村长也意思意思出面协调了,可惜他那敷衍的态度给了老黄家和老方家明确的信号,田地还继续佃,明年再说。
王老三一家人都揭不开锅了,想着把田地干脆卖了算了。
谁成想第一个要买的就是老黄家,第二个就是老方家。
佃租都收不到,卖田地给他们还能收到钱?
王老三这回坚决不同意,惹怒了两家人,放出话去,谁家敢买,以后都别想消停。
村里其他人只得沉默,本来买土地是挺好的事,但是如果花了钱还要惹上一身的骚就没必要了,那两家人可是战斗力相当强悍的。
于是王老三的田地卖也卖不掉,走投无路之下,他闹到了官府。
但是事实上,凡事只要闹到了官府那里,不止臭了村里名声,还彻底得罪了无赖大户。
官府倒是介入了,不过告状这种事,先得有状纸。
王老三一家人加起来没有一个认字的,就得花钱请人写状纸。
递交状纸的时候,还得给孝敬,不然状纸根本不会往上呈。
即便呈上去了,还得排队等着官老爷慢慢办。
真等轮到这案子,王老三一家怕是坟头草都有一丈高了。
穷得尿血的王老三连饭都吃不上了,哪有钱写状纸和孝敬钱,只能跪在衙门外高呼冤情。
这种做法倒是有效,只是把事情闹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无法收场而已。
后来的事态展也不难猜,牛家村出名了,只不过是恶名。
村里好几个正在说亲的,亲事黄了;好些个在外做工的,被辞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