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1)
2013年7月,云南西双版纳。
7月的西双版纳是名副其实的雨季,夏时歌终于有了深刻的感受。
以前在贵州兴义,当地居民也常常会说,雨季马上要来了,但她对农业生産了解不多,没有切身的体会,以为雨季不过就是多下几场雨而已。
如今身在位于西双版纳的勐罕镇上,才对雨季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一天24小时,人类吃饭也才吃三顿吧,可暴雨却要下5丶6场,而且随时下随时停,全凭天意。闷热潮湿的气候,毒辣的日头,再加上傣族菜略有些标新立异的口味和食材,就是这里的基本生活配置。
当然也不是没有优点,这里一派热带雨林中的异域风貌,红墙金瓦的佛教寺庙,风雨侵蚀的古老佛塔,参天绿叶的菩提树,还有街上偶尔碰到的身披橙黄色袈裟的僧侣。光这些就够夏时歌驻足欣赏很久很久。
为应对这样的气候,夏时歌也开始入乡随俗,买了好几双拖鞋日常换着穿,购买当地産的各色布料做成筒裙,图个透气凉快,随身携带晴雨两用伞,免去日晒雨淋。在镇上的施工现场工作,她只在上班时间才会穿上劳保鞋丶劳保服和安全帽。
整个项目部一共有6个技术人员,也是租住当地家庭式宾馆,包吃住每月4000元。夏时歌来这儿已有两个月,发现镇上的居民普遍来说比贵州兴义那边要略微富裕一些,可能和西双版纳开发旅游较早有关,不过近两年因为湄公河案件,旅游业萧条不少,所以老板娘待他们还挺热情亲切的。
每天早上夏时歌都会选择来一碗冰镇水果粥,以大米丶糖和切成丁的热带水果为主要原材料,水果当季有啥放啥,比较常见的是菠萝丶芒果等,从前怎麽也不会想到,水果居然可以做成稀饭还是冰的,这样的天气,一碗下肚瞬间神情气爽。真正饱腹的主食是饵块,粘稠的浓浓的米浆在铁盘上烤成圆圆的米粑,再裹上烤的香香的火腿肠和炒的又脆又辣的土豆丝,咬下去唇齿留香,过瘾得很,老板娘有时会做些酸辣柠檬凤爪来给他们当开胃小菜,可惜夏时歌不太能欣赏,吃一个也就足够,不过一起的工作夥伴倒是十分给力的全都光盘了。
中饭和晚饭都是正常的炒菜米饭,只不过食材很具有当地特色,以牛肉丶鸡肉和罗非鱼为主,牛和鸡对热带气候和红土山地的适应能力强,成为牲畜家禽的首选,西双版纳养殖罗非鱼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産业了,品质新鲜且价格便宜,夏时歌非常喜欢吃老板娘做的糖醋罗韭鱼。
夏时歌所在的项目部是建设中老货运铁路的其中一段,技术人员就是他们6个人,其中两个总承方的负责人,两个施工方的监理。夏时歌则是设计单位的两个工程师的其中之一,另一个工程师来自北京铁道研究院总院,年龄比她大很多,除了工作对接和日常生活中的互相照应以外,6个人之间很少聊起其他话题,都是各忙各的。
夏时歌倒也能适应,没有朋友,那就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呆着好了。
她倒是很想拿着相机出去采风拍些照片的,但这里毕竟是边陲小镇,不比兴义那边安全,也只得暂时放弃这个爱好。
这里佛教氛围浓厚,当地人都非常虔诚,她颇受感染,如果哪天下班比较早一点,也会到住处附近的寺庙里静坐礼佛,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人生感悟的升华。
这里逢初一十五有赶集日,但集市并不在镇上,而是在距离镇中心约1公里的勐罕大佛寺门外,人们在寺庙里礼佛完毕後,就能接着逛街买东西,如同过节一样热闹。
趁着休息,她和同事们去赶集凑热闹,觉得新鲜又有趣,不论逛街的还是卖东西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傣族传统服饰,说着听不懂的当地方言,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聆听佛祖教诲後的满足与祥和,恍惚间夏时歌感觉自己走进了一副美丽得不真实的彩色壁画中,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致居然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是来这儿工作,她这辈子也很难想象得到。
平常工作中再怎麽女汉子,内心也还是个小女孩,她买了几样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小首饰,暗自想着也订做一套傣族衣裙,下次穿着来赶集。
路过一个小摊,她被那些果实饱满丶色泽鲜亮丶毛毛刺刺的外壳上还带着露水的新鲜红毛丹给吸引住了,停下脚步,决定买一些回去尝尝。
摊主是个年纪很小,似乎还在读高中的小女孩,眼睛大大的,鹅蛋脸,身材娇小玲珑,穿着旧T恤和素色筒裙,若是皮肤能稍微白点,也是个小美女了。
她指着红毛丹问,“多少钱一斤呀,小美女?”
那女孩有些惊慌,摆摆手,又摇了摇头,没有说话,表情为难的看了看左边隔壁摊位卖芒果的阿姨。
难道小女孩有什麽先天疾病不会说话?夏时歌暗自疑惑,但还是很耐心的等着。
隔壁阿姨刚送走一位买芒果的顾客,很快走过来,笑容满面的招呼道,“要红毛丹吗?5块钱一斤。”
夏时歌蹲下来慢慢挑选,那小女孩也帮着将品相好的往塑料袋里放,她想着,反正6个人,多买点也能吃的完,就任由小女孩替她装。
差不多装了半袋子,夏时歌小声说,“小美女,够啦够啦。”
那小女孩似乎没听懂她的话,愣了好几秒才回过味,拿出老式杆秤,认真的挪了挪秤砣,秤杆差不多平衡住,小女孩又拿了两个红毛丹放进袋子里,才从弯鈎上取下来递给她。
“一共多少钱?”夏时歌觉得这小女孩十分淳朴可爱,忍不住想和她说话。
小女孩又流露出极其为难和不好意思的表情,擡手扯了扯隔壁阿姨的筒裙。
阿姨马上腾开手走过来,先用当地方言和小女孩比划了几句,才转头对夏时歌说,“一共3斤,15块钱。”
夏时歌掏出钱递到小女孩手里,颇有些遗憾。
阿姨在旁边笑着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解释,“这小姑娘是老挝人,一大清早背着大竹篓,沿着湄公河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来到这里,这些红毛丹都是她自家种的,新鲜得很,你放心。”
又拿了一个自己摊位上的小芒果递给夏时歌,“她不会说中国话,耽误你时间了,别见怪啊!”
夏时歌看着阿姨和小女孩同样真诚和善的笑脸,忽然觉得,生活的意义原就该如此。
她也笑得很开心,“谢谢你们!”
多赶几次集,夏时歌观察到,在佛寺门外摆摊的不仅有附近村里的中国人,还有不少老挝人,自家种的水果蔬菜,在老挝当地不值钱,很少有人买,但拿到中国来,却有很多顾客,她们自然愿意跋山涉水,期望能买个好价钱。
回程时,夏时歌和同事们聊起这些见闻,大家都很感慨,将这远道而来的红毛丹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