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日薄西山
【面对辽东彻底失去控制的局势,面对後金不断的南侵,崇祯定然後悔杀了那麽多为大明征战的大臣,尤其是袁崇焕。但他毫无办法,只能自我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祈求上天降福消灾。】
【古人云:事在人为,即便真有上天也不会对明朝的覆灭有所惋惜,崇祯帝却觉得这是本土的神仙不管用。于是,他对天主教産生了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
【这世上本就没有神仙,自然也不会相助大明,大明即将面对自己的结局!】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发动了一场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後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史称“松锦之战”!】
【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後盾丶宁远为中坚丶锦州为先锋,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从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是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丶塔山丶松山丶锦州,到达大凌河。】
【而锦州正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评论区
“即便到了三百年後的解放战争时期,锦州也是作为东北地区的大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时,被皇太极大军包围,弹尽粮绝後诈降。而後,祖大寿趁机跑到锦州,凭借锦州的坚城利炮,死守锦州!】
【皇太极对此十分震怒,他清楚的知道锦州的重要性,这就是阻止清军南下西进的咽喉之地,必须拿下!】
【皇太极定下了长围久困丶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济尔哈朗丶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作为攻锦的前哨阵地和後勤补给基地。】
【前期准备做完後,皇太极亲率大军兵临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清兵每月一轮换,还将锦州城外的庄稼尽数收割,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城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了城内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经过半年多的围困,锦州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奏报城内粮草不足,急需救援,崇祯帝命洪承畴率兵十三万,前往宁远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驻扎在宁远,观察锦州的势态,他觉得清军的包围水泄不通,短时间内怕是难以解围。但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却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也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洪承畴不能违抗朝廷的命令,于崇祯十四年七月誓师出征,两军在乳峰山遭遇,清军败了一局。】
【皇太极立刻带着十二万大军支援锦州,他见明军首尾不能相顾,就定下了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计。】
【清兵连掘三道大壕沟,将明军包围了起来,切断了其与後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洪承畴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松山城中。】
【崇祯十五年正月,洪承畴在被围困半年之後,城中粮食消耗殆尽,部将夏成德暗通清军献城投降,洪承畴被俘,之後投降清朝。】
【二十天後,锦州守将祖大寿率衆出降。很快,塔山丶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关宁锦防线中的锦州防线不复存在……】
刘彻:“锦州被围半年,松山被围半年,加起来都一年多了,明朝庭居然没有办法突破清军的围困,可见其已经无能为力了!”
朱元璋怒极:“一年多的时间,朝廷都在做什麽,北京距离山海关如此之近,居然无法派出援兵!”
朱棣颓然道:“朕甚至没有立场怪罪洪承畴和祖大寿,是朝廷无能为力,放弃了他们,放弃了关外……”
评论区
“祖大寿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是宁远望族,父辈们都是明朝廷的武将,世代镇守宁远。”
“他还是吴三桂的舅舅。”
“祖大寿早年在辽东为将时,得到熊廷弼的赏识,之後又跟着王化贞丶孙承宗丶袁崇焕等人抗击清军。”
“天啓六年,击败努尔哈赤导致他一命呜呼的宁远大捷,也有祖大寿的一份功劳,他正是在城墙上炮击清军之人,他因此升为副总兵。”
“崇祯九年,皇太极伐明,祖大寿跟着袁崇焕回京援救,袁崇焕被无辜冤杀,祖大寿又惊又惧,连忙带着自己的部下远离北京,出关驻守广宁,在孙承宗的招抚下才回到关内。”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负责保卫大凌河城,最终弹尽粮绝只能假装投降清军。”
“这次,祖大寿是真的投降了清军,在清朝他被任命为总兵,却没有一点兵权。”
“祖大寿的一生戎马倥偬,波澜壮阔,他所指挥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锦防线,抵抗後金多年。”
“尽管他投降清朝的行为在当时颇受争议,但在後世名声却并不差,大约是因为他抗清的功劳和降清後的低调吧……”
“相较于祖大寿的低调,洪承畴得到的评价就差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