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第578章 日薄西山(第1页)

第578章 日薄西山(第1页)

第578章日薄西山

【崇祯朝内忧外患不断,先说我们熟悉的外患——後金!】

【有袁崇焕布置的关宁锦防线在,皇太极便无法突破山海关,到达北京城下。这时,他想到了蒙古……】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至大安口,破墙入塞。】

【当时明朝重兵皆在宁前丶锦右,山海关以西军伍废弛,後金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就顺利突破长城。抵达遵化城下,这里距离北京仅300里,一时间朝野震惊,京师戒严!】

【北京城时隔一百多年再次被战火波及,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早已预料到後金军队的动向,并安排防御,但明军其他将领并不重视此事,当後金军队骤然逼近北京时,崇祯才着急忙慌的命各地兵马勤王。】

【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在北京的广渠丶德胜门外阻击後金军。皇太极进攻受挫後,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袁崇焕被诬陷冤杀于狱中,各地援军军心动摇。】

评论区

“袁崇焕死的太冤了,可能这就是王朝末年的特性吧,所有的事情都会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在福建做了一个知县,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领兵打仗。”

“天啓二年,袁崇焕趁着入京之际,自请出山海关,抵御後金!”

“天啓六年,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构筑了关宁锦防线,明军取得宁远大捷丶宁锦大捷,却因为瞒着朝廷与後金议和之事被迫辞职。”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啓用为兵部尚书,主管与後金的战事。”

“但大力提拔他的崇祯皇帝却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听信奸人谗言,战争尚未结束便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赵匡胤:“临战换将大不祥啊!”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崇祯帝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丶“与清廷议和”丶“市米资敌”等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産。直到此时,大家才发现,袁崇焕根本家无馀财……”

“而这些所谓的罪证也都是那些朝臣为了打击袁崇焕而罗织的。”

““擅杀岛帅”指的是袁崇焕未经请示就处决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东江总兵毛文龙。”

““与清廷议和”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争取时间整顿军备丶恢复国力,曾尝试与後金进行和谈,但因没有通过朝廷的同意,被认为是一种背叛。”

““市米资敌”则是指袁崇焕在守卫辽东期间,为了筹集军粮与後金进行贸易往来,在朝廷看来这就是资助敌人……”

李世民:“都什麽时候了,怎能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小节冤杀大将!”

朱棣:“袁崇焕一死,还有人能挡得住後金吗!”

……

“袁崇焕一生致力于抵抗後金,保卫明朝,即便面临生死危机也毫不退缩,在战场上能以少胜多,可见其不凡的军事才能。”

“而袁崇焕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就在于他过于自负丶敢于抗上,只要他认为对的东西,不管是皇帝还是上司,都敢于违命不遵。这种自负的性格随着其权力和责任的增大而膨胀成为自大和专擅。”

“譬如:他在努尔哈赤去世後,自作主张派人到沈阳吊唁并与後金开始议和,这违背了朝廷的意愿。在崇祯二年擅自杀害毛文龙,也未经请示和批准。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朝廷的权威,使得朝廷对他産生了极大的不满和敌意。”

“袁崇焕也不会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盟友,使得他在面对朝廷的打压和陷害时无力反抗和自救。”

“袁崇焕的死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丶军事失利和社会动荡的严峻现实,是明朝末年的一个缩影。”

“王朝末年是全方位的衰落啊,政治腐败,官员结党,军事不利,屡战屡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崇祯多疑的性格让他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崇祯早已意识到他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後悔的无以复加,却再也无法挽回了……

【总兵祖大寿见袁崇焕的下场,深感唇亡齿寒,决定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杀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在永定门外击败明朝援军4万人,明朝总兵满桂丶孙祖寿等人战死。】

【崇祯三年,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丶滦州丶永平丶迁安,然後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崇祯只能再次啓用六十七岁的孙承宗主持大局,孙承宗劝服祖大寿联合各路明军,陆续收复了滦州丶永平丶遵化丶迁安四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