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琪翻看着那几本启蒙书,知道是大哥当年抄写的版本,顿时有数。
“我就专抄《千字文》吧,先抄十本出来。”
一本三十文,十本三百文。
大哥说快的两、三天,可那是在读书人还要读书的前提下。
而她这两天不方便到处跑,有的是时间来写字。
“嗯,你就按刚才那样写,三十文肯定能赚到。”
顾北亭给予了肯定,又看了顾北彦一眼,交代道。
“找墨香书局的许先生,先生不问就不要多说,若问,就说是北诚的,字有进步了。”
“虽有女子用代名写话本诗集和文章,但这种誊抄活儿,还是读书人在做,别让人阻了妹妹赚钱。”
“大哥,抄书还要对号入座,必须知道是谁在抄写吗?”顾佳琪歪了歪头,一脸不解。
“一般不会,但咱们镇子不大,十里八村几乎认识,读书人与书局打交道多了都是留着印象的。”
“若知道这一手好字是妹妹你所写,我怕多生事端。”
“这时候扬名并不是好事,大哥还护不住你。”
顾北亭解释他的顾虑。
顾佳琪一听就明白了。
刚才大哥还说,也有女子会用代名写话本、书集文章。
这类女子就算还不是女大儒,也是才女、女夫子之辈。
扬名有扬名之利,但不适合现在的顾家,也不适合现在的她。
一个十二岁的书法女大师,要么招人诟病闲话,要么招人追捧谋算。
终是树大招风。
一个秀才大哥,显然是抵挡不住外面觊觎目光的。
下午。
顾北诚继续去木匠师父家学艺。
顾北彦跟爹娘去地里收黄豆。
顾佳琪坐在刚属于自己的书桌前,开着窗子认真誊抄第一册书籍。
静下心来手速快的话,晚上睡觉前就能写完一本了。
只不过也要考虑原主实际年龄,十二岁的身体和手腕承受力。
还有夜里点着油灯会伤眼睛还费油的问题。
是顾家太穷
想到三十文钱,她又想拼一把。
张纸可以按页数换新的回来,不计入她的成本,写熟的内容也不烧脑。
这活儿还是很容易的。
这世界已有印刷技术,只是成本太高,多用于贵人指定书籍、话本还有一些热销快销文集。
启蒙书最便宜,尤其是不富裕的城镇和村子,售价高不起来。
因此,多是找低成本书佣也就是年纪不大的学童来手抄完成。
再像四书五经子集这类科举书,也多是誊抄,节省成本才能让更多读书人买得起。
在繁华大城中的书局,售卖的同类书则多是印刷版本了。
印刷快、册数多,快速上架被抢购,各方回本盈利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