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畅游的飞天一号还不忘时时拍摄照片传回地球。
航天所将这些照片全都上传到了官网上,供所有科学家研究丶分享给所有航天爱好者欣赏丶同时允许所有学校拿来用作教学……
以前,太阳系外的照片全都是靠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照片,它是通过波普丶反射等等技术再加上运算分析而成的图片。
而,飞天一号真正为大家带回来了太阳系外的实景照片。
航天领域内所有人如痴如醉地看着这些照片,内心激动坏了。
每次飞天一号照片的上传都成了航天领域的一场盛会。
不过……
真正懂航天技术的人还是太少了,在航天领域之外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斯塔星公司那边经过连哄带骗还真的将超级明星托马斯丶顶级导演劳尔和金牌编剧凯瑟这三个人凑到了一起,并且折腾出了一部电影。
目前正在热映,叫《火星崛起》。
这三个人无论哪一个单独出现在娱乐圈都够吸引眼球的,更不用说是三个人组合在一起。
这个项目成立之初就将关注度拉满了。
很快,这部电影要上火星基地拍摄的消息传出来,更是提高了大家的期待度。
之後,运载托马斯的那台火箭直接命名为了“托马斯号”。
托马斯号发射——托马斯登陆火星——托马斯回到地球,这一路几乎是全程直播。
到了电影上映前宣传期,他们开始主打“人类电影首次离开地球”这个点。在这个主题下,各种宣传口号层出不穷。
“真正的硬科幻电影”
“外太空实景拍摄”
“带你领略真正的火星”
……
无数的热搜和通稿直接甩到了观衆的眼前。
最後电影上映的之後,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火星实景拍摄的镜头只有十分钟。
但这并不重要,“火丶星丶实丶景”这四个字就已经满足了观衆的好奇心。
最後,这部曝光度拉满丶钓足了观衆胃口的电影自然爆火了。
所以,对于航天领域之外的人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航天新闻是《火星崛起》这部爆米花电影。
而斯塔星太空公司作为《火星崛起》的投资人丶火星基地的提供者丶托马斯号火箭的发射者等等与电影密不可分的参与关系,同样获得了极高的关注。
斯塔星公司通过与《火星崛起》深度绑定,成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流量。
虽然只有短短半年,但斯塔星成功通过这部电影转移了大家的视线。让人们降低了对飞天一号的关注,同时让人们遗忘了斯塔星那些不断爆炸的小卫星。
斯塔星公司重新回到了“航天领域内流量最高的上市公司”的定位上。
很快,随着《火星崛起》的热映,斯塔星公司的股票再次飙升,创造了新的历史高点。
从外部看来,斯塔星公司一切向好。
总裁查理的外部压力确实小了不少,但公司内部就没有外界看起来那麽美好了。
短期炒作虽然能够提高公司的股票,但公司想要走长久还是得靠技术。说到技术,他们不得不直面飞天一号。
飞天一号实实在在存在,并且已经成功飞出了太阳系。长久来看,他们必须追赶飞天一号的技术。
公司股票再创新高之後,查理终于增加了对赫利俄斯一号计划的项目资金和人手。
但,赫利俄斯一号计划是一个超大型项目,增加的这点资金和人手还是不够用。
查理又很自然地动用了资本家的老手段——压榨工人。
要知道,航天项目都是大项目,除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背後还有无数的工人。斯塔星公司的工人自然也不少。
现在,一个工人得干以前两倍的活。
工人很不满,要求涨薪。但他们派人和查理谈了好几轮都没有结果,最後只得闹起了罢工。
项目总工程师和CFO急得直跺脚,但查理却很淡定:“让他们罢工。他们不干自然有别人干。”
总工程师心焦地说:“我们这种大型工程跟普通项目不同,不是什麽人来都能干的,我们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熟练工,一个熟练工需要培养好几年。工人要走了,这个项目都得停。”
查理不在意地说:“那就找比他们更有经验,更熟练的工人来干。”
“从哪找?”找一批熟练工哪里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总工程师是个一板一眼的理工人,他真有点害怕查理这个总是想一出是一出的总裁。
可没想到,下一秒查理真的报出了一个答案:“C国航天所。”
总工程师还没能完全反应过来,就听见查理继续说:
“真正参与过飞天一号的工人是不是更有经验,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