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沈教授让他心安了一点。
也是,有什麽可紧张的呢?这一个月来,他们已经拼尽全力了。无论最後他们的方案有没有被选中,都没有遗憾了。
他深呼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紧张,转过头,将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台上的汇报中。
庄云伦同样紧张又期待地看向演讲台。
就连社恐王坚都不在瑟缩着,微微伸长了脖子,看向台上。
台上,唐邯青自然是没有半点紧张的情绪。他的声音清冷又好听,逻辑清晰又流畅。
台下的人听着丶听着,不自觉地就擡起了头,在不经意间就被唐邯青的演讲吸引了注意力。
要知道,在一个长时间会议的最後阶段,在柯建平小组带来的高潮落下之後,想要再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唐邯青做到了。
更重要的是,唐邯青展示一个完全创新的方案。
前几个小组展示的全都是利用火箭或者类火箭推进器,将星际卫星推送出太阳系。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点火烧开水:投入柴火丶点火丶水烧开産生蒸汽动力丶推动物品向上。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柴火”,也就是燃料,人类横穿宇宙都没有问题。当然,航天中的实际问题更复杂,但其中的物理原理都是相通的。
就连柯建平的小组也没能脱离这种传统思维。只不过他方案中的混合燃料和新型材料是传统方案中的最优解。
但,唐邯青小组的方案彻底摆脱了传统思维。
这个方案分为两步。
第一步,利用推进器将星际卫星送进近地轨道。
当然,这一步仍然属于传统思维。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一个火箭就可以发射几十颗卫星。
重点是第二步。
进入外太空後,一般的人造卫星都会尽可能屏蔽宇宙射线,尤其是避开太阳风暴。
但唐邯青的小组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宇宙射线,并抓取其中的粒子,利用粒子碰撞産生能量制造偏转,以此不断在太空中飞行。
听到这个大胆又前卫的想法,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惊讶地倒吸了一口气。
利用宇宙射线?!
台下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不敢相信这个疯狂的想法。
因为太过震惊,其中一个人直接开口说:“科幻的想法谁都有,重点是如何落地。你准备用什麽捕捉宇宙射线中的粒子?”
唐邯青:“我们小组在粒子对撞机的公开实验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每次开粒子对撞机,实验数据非常庞大,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团队可以运算出来的,所以数据会向全世界相关科学家公开,让大家一起计算。
他们在这些数据中发现了很多成对粒子,以及它们碰撞後会産生的能量和偏转角度。
这个疯狂的方案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质疑。
在场谁都不是只会呆板做学术的人,大家同样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甚至有过很多更科幻丶更疯狂的想法。但光是想法是没有用的,如何让项目落地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个又一个人起身提问,将心中所有的疑虑都抛了出来。
唐邯青不慌也不忙,台下抛一个问题他答一个,对所有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显然,这个项目不仅仅存在于他们小组的想象中,他们做了更深入丶更实际的研究和计划。
随着一个问题被解答,人们心中对于这个全新项目能否落地的疑虑逐渐减轻,从疑虑慢慢转变成了惊叹。
唐邯青最後说道:“传统的推进器方式也可以将星际卫星推送出太阳系,这种方式更成熟更稳妥,我也同意这一点。但我想说,星际卫星只是我们的第二步,後面还有第三步——宇宙飞船。”
唐邯青看向台下,语气严肃:“传统的推进器需要巨大的燃料,多大的燃料才足够我们造出一辆宇宙飞船呢?”
台下不少人皱起了眉头。
这一点他们也感受到了。前几个方案中,仅仅推送一个星际卫星所需要的燃料就足够惊人了,要知道飞船和卫星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级上的东西,而且飞船里还要坐人。
如果他们想要走出太阳系,真正迈进宇宙,势必要找到比传统推进器更高效的东西。
唐邯青:“我们不能只在地球上寻找燃料,走向宇宙,我们先得放眼宇宙。”
“茫茫太空中遍布着的宇宙射线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宇宙射线,那麽——”
“整个宇宙遍布着我们所需要的燃料。”
“我们将真正走向宇宙,走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