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弘哥儿点点头:“江南百姓有时会打个t一角子的酒,顺带买一条香干,切成块,慢慢一片一片用手指拈着吃,再就上小酒,很是惬意。”,老爷给他找的新郎中不错,也能叫他说话慢慢连贯了。
卢兰陵很向往:“原来诗词里说的江南果然富庶适意。”
两人还约定了要是遇上休沐日子要一同去街巷河边喝酒就香干。
太太再屏风那边听见了笑:“饮酒可要适量,带叫老爷找个可靠仆从带着你们。”,又将一些喝多了睡在河岸不小心一翻身掉进河里的事告诉他们:“千万要小心。”
卢兰陵见弘哥儿被训诫并没有不开心,反而认真点头应下:“是,母亲,我会带好兰哥儿的。”,便知道太太作为后母并没有苛责表弟表妹,而且当后母的能直接管束训诫继子,本就说明大家相处很是和睦。
不然有的继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绝不会出言干涉继子半点,就怕不小心担个罪名多做多错,这种人倒不坏,比那样苛责继子的后妈好,就是很难让继子生出亲近之心。
有的继子则是一味反叛,不管继母说什么都对着干,叛逆至极。
像顾家这样母子相合的倒是少数。
卢兰陵便在心里点头,寻思着写信给家里时要点明这一点,也好叫家里放心。
家里对顾介甫很有意见,要不是这回事出有因绝不会这么热情上门,而这么热情,也是因为,因为……
卢兰陵想起了刚才见面时那一堆小娘子银铃一般的笑声,就忍不住脸红,他赶紧岔开思路,去夹一筷子河虾吃。
爆炒河虾仁是另外一种风味,小小的河虾捞出来后用清水泡洗干净,再晾干水分下油锅爆炒,宽油大火,翻几番就捞出锅,小河虾本身已经被炸得通红,外皮有时还会带点微焦的褐黄,吃一口进嘴,脆脆外皮根本不用褪出来,直接咬开就能吃,里头的虾肉又紧实又嫩,吃完后满嘴香味,让人觉得是在吃零嘴一样停不下来。
卢兰陵和弘哥儿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他们眼神在说:“等去喝酒时还要买一盘河虾仁下酒!”,只不过碍于大人在场,便都只是互相心照不宣点点头。
卢兰陵的筷子最后才往范阳菜上夹,或许是近乡情怯,寄托的情感越多就越不敢吃,生怕失望。
不过吃了一口焖酥鱼之后,他眼前一亮!
鱼肉是先下锅油炸后再加了大酱等各种调料焖煮,俗话说千炖豆腐百炖鱼,这鱼不知道炖了许久,但还是保留了该有的形状,吃一口油炸外皮经过酱汁浸泡后已经变软,柔韧中吸满了汤汁,满口咸香,里头的鱼肉却是嫩嫩的,还因为长时间的焖煮增加了大酱特有的复合咸香滋味,很是上瘾,而且里面的大鱼骨经过油炸后也是软烂一片,一咬脆脆的能入口。
边上一盘脆脆的涿州烧饼可供搭配,拿起焦黄小饼,掰开一块,上面雪白的芝麻粒簌簌掉落,吃进嘴里,又脆又酥,还夹杂着芝麻的香气,热气腾腾就往嘴里窜,简直神仙不换!
焦烙炸则吃起来外焦里嫩,还有绿豆特有的清香。督亢面则小小猫耳状卧在小碗里,碗里放了绿绿的荆芥、脆脆的小芹菜末、金黄的蛋丝,和浓厚的猪五花肉丁、木耳等炒成的浇头。卢兰陵吃完了整整两碗。
饭后他很是感谢顾家,抱拳又谢:“多谢姑父姑母表妹们准备,这些范阳菜真是地道。”,古代又不像现代,各地都有各种外地美食,离家多远的游子都能找到老家口味,像卢兰陵他们在外地奔波好几个月动辄半年,有时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家乡味道,就是想念这一口味道。
宾客尽欢,顾介甫很满意:“下回叫他们给你做卤煮、驴肉火烧,还能再尝尝。”,太太也觉面上有光。
曦宁在屏风那头脆生生答:“这是范阳同乡会馆的厨子所做,大哥你可以带着表哥去范阳会馆寻他做来尝尝。”
话是对弘哥儿所说,话头却是接的卢兰陵的话头,所以卢兰陵又想道谢,可又不好开口,只好冲着屏风那头抱手作揖,惹得大家又笑。
太太这才嗔怪:“快别淘气嘲笑你们表哥。以后他要长住呢,哪里经得住你们这么调笑?”
长住?
小娘子们纳闷。
“忘说了,卢家表哥要在这里的书院入学,跟弘哥做同窗,到他考举人为止。”顾介甫宣布了这个消息。
顾一昭见太太神色如常,便知她也知道这消息。
想一想江南文风胜过北地,苏州书院又声名远播,想必卢家送儿子过来读书也是正常。
而且不是想娶曼宁进门做媳妇吗?正好将卢兰陵放在老爷太太跟前,让他们好好考察一番准女婿,也方便曼宁与卢兰陵培养感情,还真是一举多得。
小娘子们没想到这么深远,都顾着惊叹:“原来表哥已经是秀才了!”
“回头跟元风吹吹,不单单是她哥哥是秀才,我们也有个表哥是秀才!”,曼宁争强好胜,满脑子都在兴奋盘算跟小伙伴攀比。
“驴肉是什么?也能吃吗?”,七娘子咽口水,关注点都在驴肉火烧上。
顾一昭扶额:四姨娘莫非是有什么奇特的传染技巧?居然能将身边的人一个两个都感染成吃货?
卢兰陵就赶紧站起来,又拱手作揖:“哪里哪里,不敢当,不过是寻常功名,”,安抚了一下旁边站着忐忑不安的白丁顾温弘。
还承诺“我们范阳有句话叫做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到时候我指点同乡会馆的厨子做好,给家里送过来。”
家里人对这位卢家小郎印象都不错。
送走他之后,顾介甫私下里跟崔氏聊起,很满意卢兰陵:“范阳卢氏很看重顾家,听说她们第一次上门提起此事时,娘还不乐意,毕竟曼姐儿是她一个人养大的,难免就想把她说回自己娘家。卢家为表诚意,就提出让卢家小儿郎一路跋涉到苏州,说是让我看看。还让他在这里读书,说正好让曼宁也瞧瞧。”
“我看完也觉得还不错:看他身形周正,最主要的是性情温和……”太太也有了几分相女婿的欢喜。
她忍不住多说一句:“两个人都是温吞性格,以后吵架都吵不起来,你冲我作揖,我冲你行礼……”
想起那副相敬如宾的场面,两夫妻就忍不住齐齐笑。
“我安排他在书院入读,这段日子正好再看看他的性子。”顾介甫做了决定,正好看看是否那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是装出来的……
“15岁就已经是秀才,为人做事又很有书生气质……”太太很满意,“我之前想给曦宁说下赵通判儿子,若是婚事能成,姐妹俩嫁的人倒大相径庭。”
“也不完全一样。通判家家底厚,范阳卢氏名头虽大,但绵延数代到今天之后倒不够殷实。”顾介甫很清楚,“再者,兰哥儿看着温吞不像是心黑手辣的做官料子,鸾哥儿比起他要更入世些。以后做起官来说不定鸾哥儿爬得快……”
这就是政客的老辣眼光了:赵飞鸾除了读书之外还多了丝情商,入仕后处理公文、与上司关系、与属地世家大族、同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会更得心应手,而当官可不是单看政绩,反而更看重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兰哥儿若做官,肯定是百姓送万民伞给他立生祠的绝世大清官,可是这样的人,要升职就麻烦了些,按照顾介甫的经验,这种同僚若是运气不好,可能落个在边远穷县当一辈子穷县令的下场。
太太不看重那个:“范阳卢氏、还有太原顾家都代代有人在朝中为官,还有姻亲门生故旧,随便拉扯一把也能帮他东山再起。”
她看重另一点:听说范阳卢氏不许子弟纳妾,而且兰哥儿看着眼光清正不似好色之徒,只怕会是个干净清白的好丈夫。
她没当着老爷面说,但心里想:嫁人不就图个两心相悦吗?这兰哥儿看着倒似是良配。
等过几天卢兰陵派了小厮上门送来了一篮子做好的驴肉火烧:“先前听姑父提起,正好我指点厨子做了出来,送给大伙儿尝一尝。”
曦宁本来嫌弃驴肉奇奇怪怪,死活不吃,可闻到身边妹妹们吃得香,便忍不住也掰了一小块送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