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一挥袖,指向书房门外沉沉的夜色,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撕裂黑暗的决绝:
“这《匠籍与军户同禄令》,朕推定了!谁敢再言半个‘不’字,便以通敌叛国罪论处!来人!”
“在!”书房外,早已肃立待命的金乌卫亲兵轰然应诺,甲胄碰撞之声铿锵入耳!
“将曹振拿下!押入行辕地牢!严加看管!一应罪证,即刻密封,由刑部严办!”
“遵命!”两名如狼似虎的金乌卫大步踏入,毫不留情地架起面如死灰、瘫软如泥的曹振,拖死狗般向外拖去。曹振那绝望的嘶嚎声在走廊里迅远去。
书房内,一片死寂。剩下的几位重臣噤若寒蝉,冷汗浸透官袍内衬。他们看着萧执那双燃烧着冰冷怒火的眼眸,如同看着一尊从地狱归来的杀神。
“诸位大人,”萧执的目光缓缓扫过他们惊惶的脸,“还有何异议?”
“臣等…谨遵陛下诏令!”户部尚书第一个反应过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其他人如梦初醒,纷纷跪倒,额头紧贴冰冷的地砖。
一场风暴,似乎被强行压下。但萧执心中没有丝毫轻松,只有更深的凝重。
他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曹振倒了,但他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网,那些隐藏在暗处、早已习惯吸食匠人骨血的勋贵世家,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反扑,必然在酝酿之中。
果然,仅仅平静两日。
第三日清晨,泉州城的气氛骤然变得诡异起来。
先是南城最大的几家瓷器坊、绸缎庄、米行,突然同时挂出“东主有恙,歇业三日”的牌子。
紧接着,散布在城中各处的铁匠铺、木工作坊、甚至一些小的漆器店,也纷纷关门闭户。往日喧闹的街市,变得异常冷清。
一股无形的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底层匠人和普通百姓中蔓延。
“听说了吗?兵部的曹尚书被抓了!”
“为啥啊?说是通敌?”
“谁知道真假!可那些大铺子都关门了!我家男人在谢家的瓷窑上工,今早也被赶回来了!说没活干!”
“完了完了…这是要出大事啊!那些贵人老爷们斗法,倒霉的还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听说…是陛下要改匠籍的规矩?惹恼了那些老爷们?”
“改规矩?给咱们涨工钱?那…那敢情好啊!可看这架势…悬啊…”
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恐慌在无声地酵。
监国行辕内,气氛凝重如铅。萧执看着案头不断送来的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陛下,”常禄小心翼翼地汇报,“查清了。是曹家、陈家、还有海商总会那几家牵头。他们串联泉州城七成以上的大商行和依附于他们的匠作铺面,同时罢市。还放出风声,说陛下推行苛政,盘剥商户,逼得他们活不下去…他们要求…要求…”
“要求什么?”萧执的声音冰冷。
“要求…要求陛下立即释放曹尚书,废除《同禄令》草案…否则…否则这罢市…将无限期持续下去…而且…”
常禄的声音更低,“他们似乎还暗中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匠户…聚集在城南…”
“鼓动匠户?”萧执眼中寒光一闪。好一招釜底抽薪,祸水东引!
就在这时,一名金乌卫校尉神色惶急,单膝跪地:“禀陛下!城南…城南匠户聚集之地,生大规模骚乱!人群冲击府衙粮库!守库官兵…已…已拔刀!”
“混账!”
萧执猛地站起,书案被带得一阵摇晃!一股冰冷的杀意瞬间弥漫开来!
这分明是那些世家勋贵蓄意挑起的民变!一旦流血,无论谁对谁错,屎盆子都将扣在他萧执头上!《同禄令》将彻底成为泡影!他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备马!去城南!”萧执抓起佩剑,声音如同寒铁碰撞。
“陛下!不可!”常禄和几位幕僚同时惊呼,“乱民汹汹,恐有刺客混迹其中!太危险了!”
“危险?”萧执眼中燃烧着冰冷的火焰,
“朕若不去,明日泉州街头流的血,就是朕推行新政的代价!让金乌卫随行!开路!”他不再多言,大步流星冲出书房。
泉州城南,府衙粮库附近,已是人山人海,喧嚣震天。
数千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匠户、苦力、小贩,被莫名的恐慌和有心人的挑唆所裹挟,如同汹涌的潮水,冲击着粮库那并不算坚固的大门和守卫的官兵人墙。
愤怒、绝望、饥饿的呼喊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令人心悸的狂潮。
“开门!放粮!”
“狗官!还我们活路!”
“曹尚书是好官!放人!”
“监国陛下苛待百姓!我们要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