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息怒!”长孙无忌连忙解释道,“此‘罪己诏’,非是向太子认错。而是向天下人,表明您的‘仁德’与‘苦心’!”
“诏书中您可以说,是您教子无方,致使太子德行有亏;是您,偏听偏信致使忠臣蒙冤。”
“然后,再将‘称心案’,重新发落。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李泰和崔氏的身上,将他们明正典刑!”
“最后,再派一位如房玄龄这般的元老重臣,持您的亲笔信,前往辽东大军!”
“如此一来,陛下您保全了仁德之名。太子殿下,也得到了‘清白’,有了台阶可下。”
“一场天大的干戈,便可消弭于无形!”
李世民听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长孙无忌的这个计策,是目前看来,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
用最小的代价,来平息这场,即将爆发的内乱。
但是……
他不甘心!
堂堂天可汗,竟然要向自己的儿子……低头?!
然而,就在他内心挣扎之际。
一份由李积从辽东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奏疏,送到了他的面前。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
没有站队,没有劝谏。
只有一句,出自《左传》的古语。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兄弟在家里争斗,但能一同抵御外来的侵侮。)
看着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
李世民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那颗被愤怒和猜忌,包裹得坚硬如铁的帝王之心,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仿佛被轻轻地触动了一下。
他想起了,当年在玄武门前,与自己的兄弟那场你死我活的厮杀。
又想起了,如今在边境,那数十万,正虎视眈眈的突厥、吐蕃、以及……那些尚未被彻底征服的蛮夷。
是啊。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如果大唐因为他们父子二人的内斗,被外敌所趁,分崩离析。
那他李世民,和他那个同样骄傲的儿子,李承乾,都将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
良久。
李世民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当他再次睁开时,眼中所有的愤怒、不甘、与杀机,都已消失不见。
“……就依,辅机,你所言吧。”
他的声音,充满了疲惫。
“拟旨吧。”
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的巨大风暴,就在这最后关头,以一种最戏剧性的方式,被缓缓地按了下去。
但这不是结束。
父与子之间,那道看不见的裂痕,已经,深可见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