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70章 博弈升级(第1页)

第370章 博弈升级(第1页)

联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来自明国、宁国和越国的技术人员围坐在工作台前,桌上散乱地摆放着拆解工具和测量仪器。研究院院长、明国工部大臣李琮站在一旁,眉头紧锁。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十个时辰,但进展甚微。

"还是不行。"席技术官王工程师放下手中的卡尺,"虞国的轴承内部结构太过精密,我们强行拆解后已经完全变形,无法还原其原始构造。"

工作台上,三个不同型号的虞国产轴承都被拆得七零八落。最小的那个轴承内圈已经断裂,滚珠散落在绒布上。这些轴承都是三国通过特殊渠道高价购得,每个都价值不菲。

"材料分析组有什么现?"李琮转向另一组技术人员。

"我们取样做了化验,"材料组负责人回答,"轴承钢的成分类似我国的上等精钢,但硬度和耐磨性却高出三成。我们怀疑虞国掌握了特殊的淬火工艺。"

这时,从虞国聘请来的工匠张师傅插话:"我在虞国轴承厂做过三年工,但只负责最后的总装工序。热处理车间是严格保密的,我们普通工人根本进不去。"

王工程师在纸上画着草图:"从结构上看,这种轴承采用了一体成型工艺。我们需要先制造专用模具,但模具的精度要求至少达到零点零一毫米。"

李琮立即下令:"从宁国调拨最好的车床和铣床过来。越国负责提供特种钢材。我们必须在一个月内仿制出样品。"

然而当宁国的精密设备运抵后,技术人员现这些号称"最先进"的机床,精度只能达到零点零五毫米,远远不够要求。

"我们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设备。"王工程师在报告中写道,"而要制造这样的设备,先需要研新型的刀具和测量仪器。初步估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六月初,这份令人沮丧的报告被送到朱祁钧的案头。报告详细列举了研究院面临的技术难题:精密轴承的制造需要高精度机床,而制造这种机床又需要更精密的母机。这就像一个死循环,短期内根本无法突破。

朱祁钧召集工部和户部大臣商议。户部尚书先言:"研究院成立两个月来,已经花费了一百二十万银元。照这个度,五百万银元的初期资金撑不到年底。"

工部侍郎提议:"或许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先仿制一些技术要求较低的部件。比如传动齿轮或者普通轴承。"

"但最卡脖子的就是精密轴承。"朱祁钧摇头,"没有这个,我们的机械设备永远达不到虞国的水平。"

就在三国为技术难题苦恼时,虞国主导的"联邦配件生产联盟"正式投产。这个联盟由虞国牵头,联合了韩国、代国等国的工厂,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联盟成立当天,朱昭熙亲自到场视察。在生产车间里,崭新的机床正在加工轴承套圈,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质检员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每个产品进行严格检测。

"目前月产量能达到多少?"朱昭熙问联盟负责人。

"批一千套轴承和传动齿轮已经下线。三个月后,月产量可以达到五千套。半年后预计达到一万套。"

这些配件优先供应给遵守协议的成员国。韩国和代国很快就收到了批配件,他们的工厂迅完成了设备更新换代。

明国、宁国和越国也向联盟提出了采购申请,但得到了明确的回复:必须先将工人每日工时降至九个时辰以下,否则不予供应。

这个要求在三国内部引了激烈争论。

在明国的御前会议上,工部主张接受条件:"我们的工厂因为缺少配件,已经有三成设备停机。再这样下去,下半年的生产任务肯定完不成。"

但内务大臣反对:"一旦答应这个条件,接下来虞国肯定会得寸进尺,要求我们提高工资、改善福利。这会让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宁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以朱奠培为的改革派认为应该暂时妥协,而以传统贵族为的保守派则坚决反对。

越国最先做出决定。朱祁锂召集工业协会的代表开会,展示了停产的损失数据:"过去一个月,因为配件短缺,我们的工业产值已经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再这样下去,很多工厂都要倒闭。"

经过激烈讨论,越国最终宣布:将矿山和纺织厂的每日工时降至九个时辰,并成立工会参与安全监督。作为交换,虞国同意立即供应急需的配件。

六月十五日,批配件运抵越国港口。赵显亲自到码头监督卸货,随后立即将这些配件分到各个工厂。

安装新配件后,设备运转明显改善。汉城纺织厂的故障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降至百分之五,生产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