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张兰语气中带着少见的玩笑意味。
何裕柱听后略作沉思,随即坚定回应:“张兰教授,只要组织信任,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这样的机会,何裕柱绝不会错过。
能够独立领导一个科室,不仅是待遇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研究所的资源。
这对他的研究生涯而言,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试想,过去因缺乏资源而难以开展的研究,如今借助科室的力量,他的进步度定会突飞猛进,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般。
至于独自带领科室是否会有压力?何裕柱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资源有多大,他的研究空间就有多大。
若真能配齐所需设备,别说制造核弹,就是再造一座核反应堆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只是他的随性设想,现实中并非如此简单,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对抗宏观环境的限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到何裕柱毫不犹豫地应下,并展现出的那份自信,张兰露出了欣赏的笑容。
尽管何裕柱这样年轻同志开创一个新科室可能会引一些争议,但这正是一种对他的考验。
她十分认可柱子的天赋和能力,期待他带来更多惊喜。"那就这么定了,我会召集研究所那边开会敲定科室的事情。
对了柱子,你媳妇是不是也快到预产期了?你这段时间就安心在家休息,陪着媳妇生完孩子,顺便理清后续的研究思路。
等科室的事确定下来,我会通知你的。”
傍晚时分,何裕柱依旧骑着自行车回家。
这段时间他很辛苦,如今媳妇也快生了,他也想好好放松一下。
他知道,等张兰教授和研究所确定科室后,自己的忙碌日子就来了。
一个独立科室,对于这么年轻的他来说,在工程师等级上并无明显优势。
即便有张兰教授的帮助,他也必须有所成就,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何裕柱心里已有了大致规划。
不过现在在家休息,他决定不再胡思乱想。
回到家,何大清和陈娟已经早早下班回来了。
何大清正在院子里和邻居们闲聊,腰板挺得直直的,大家对他说话也很客气。
陈娟则在耳房里照顾谢颖琪。
临近预产期,谢颖琪身边确实需要人随时照看。
尽管这个时代多数媳妇不这么娇惯,但这是自家儿媳,何家条件也不错,对他们来说多照顾些是乐意的。
大暑时节,耳房内却凉爽宜人,因为红星电风扇始终运转,何裕柱当初设计时便注重用户体验,使风扇送出的风柔和舒适,而非生硬刺人。
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产生不适。
谢颖琪的饮食安排得当,每顿都有鸡蛋和肉类,尽管这些食材对普通家庭来说一年难得几次,但她却能每日享用少许,这不仅是为了增加营养,更是遵循何裕柱精心调配的食谱。
何裕柱回家后,何大清便不再外出闲谈。
轧钢厂近期查处了两名保卫科人员,因涉及与国外敌特势力有关联的问题。
何大清明白此事与柱子有关,因此在外从不提及。"爸,我放暑假了,会留在家照顾颖琪,直到她分娩。”
何裕柱向父亲说明情况。"放假了?不错啊,单位这么人性化,媳妇生产还能准假。
这样也好,你可以在家帮着陈姨一起准备,确保小谢顺利生产。”
何大清点头表示赞同。
如今,何裕柱已成为他引以为傲的儿子。
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又在研究所工作,这在外人眼中比当工人更有面子。
虽然当时工人最光荣,但与清华和研究所相比,也只是在名誉上略胜一筹,真正选择生活时,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研究所的工作。
转眼到了九月底,一天清晨,谢颖琪感到身体有异,可能即将临产。
何裕柱立即叫车送她去医院检查,医生确认分娩就在近几天。
于是何裕柱决定住院待产,并准备通知岳父谢学丰。
当他到达岳父家时,现宅子门口聚集了几个人影,隐约传来争吵声。
何裕柱眉头微皱,迅上前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