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从窗缝斜斜地切进来,落在桌角的笔记本上。纸页微微泛黄,边角有些卷起,墨迹在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像是某种隐秘的图腾。
我坐在桌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昨夜系统解锁的新功能还在脑海中回响,那些符号像是一扇半掩的门,只等我去推开。
“命运不是注定的,而是可以被选择的。”
这句话像一根细线,缠绕在我心头。昨夜与沈珩的对话仿佛还在耳边,他最后说的那句“我们一起”,让我在寂静中多了一份笃定。
窗外传来早读声,整齐而清亮。我望着那群站在操场边背书的同学,忽然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我们是在改变这里。”我轻声说。
沈珩今天没有来早,我一个人走在去教室的路上。阳光洒在肩头,微暖却不灼人。风吹过树梢,带着初春特有的清冽气息,像是某种新生的预兆。
我忽然停下脚步。
前方,几个同学正围着一张布告栏。那上面贴着一张新的校园规则草案,字迹工整,内容却让人眼前一亮:
【建议试行:学生代表参与校园管理机制】
我走近几步,目光扫过那些字句。提议者的名字被遮住了一半,但我认得那笔迹——是周悦。
她果然也在思考这些事。
我转身走向教室,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你们有没有看到布告栏?”我一进教室就问。
周悦正低头写东西,听到我的声音抬头一笑:“你终于看到了。”
“你提的建议?”我走到她桌前。
她点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兴奋:“我觉得,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在暗处反抗。如果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一起制定规则,也许校园的不公平就能慢慢被打破。”
我看着她,忽然觉得胸口一阵热。
“你说得对。”我说,“但我们需要更系统的计划。”
她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你是说……改革?”
我点头,拉开椅子坐下,“不只是对抗赵启铭他们,而是从制度上改变这个校园。让他们无法再用身份和背景去压迫别人。”
“这会不会太难了?”她低声问。
“很难。”我承认,“但不是不可能。”
我拿出笔记本,翻开一页新的纸,写下几个关键词:
【制度改革、学生自治、公平机制、信息共享】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入手。”我边写边说,“先让一部分同学意识到问题,再通过校园活动扩大影响,最后推动管理层采纳我们的建议。”
周悦听得认真,眼中渐渐浮现出光彩。
“我可以负责宣传。”她主动请缨,“用我们之前的胜利案例,让更多人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我笑了,“你早就在做了。”
她不好意思地低头,“我只是觉得……我们能做得更多。”
“是的。”我说,“我们能。”
沈珩进来时,我们已经列出了初步的改革方案框架。他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校园规章汇编,目光扫过我们的笔记本,眼神沉静而坚定。
“你们在做什么?”他问。
“在写一份改革草案。”我抬头看他,“你想加入吗?”
他没说话,只是走过来,将手里的书放在桌上。
“我昨晚也在想这些事。”他说,“如果你真的打算做,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