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居然不知该去往何方。思想间,一道声音从外面传了进来:“王娘子,到了。”
驾车的还是早上将王清莞带去宫中的侍人,她将王清莞又领到了晨起出发时的地方。
今天发生了很多事,多到王清莞再见到这处小院时,恍若隔年。
侍人弯着腰将王清莞扶下车,语气恭敬:“长公主说今日您有喜事,肯定不想回君家或是王家,撞见死人平白增了晦气。所以命我将娘子你依旧送到这里来。长公主说,这个小院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这正解了王清莞的燃眉之急,她大大方方地行礼:“感谢长公主挂念。”
侍人不急着离开。
“长公主还有一句话让我转告王娘子,希望能得一个回复。”
“请讲。”
“予乃苏商也,女愿为施夏乎?”
这是何意?
熟读史书的王清莞不会不认识这两个人,就连九湘这个对史书了解甚少的人也听过这两个人,这二人或许是世人口中被提及最多的两个女性。
苏商和施夏这二人的行为在史书中被评价为惊世骇俗,前者为了情人对丈夫痛下杀手,后者也杀了丈夫,惟有原因不一样,后者则是为了讨钱贴给娘家,丈夫不肯,这才动了杀心。
最终二人被处以死刑。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世人口中也是这么相传的。
在等待大寿到来的那些日子里,王清莞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将历史上的事件当做故事一样将给九湘听,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这二人。
九湘坐在她最喜欢的窗子上,闻言想起了书中记载的王清莞和定安长公主,轻嗤一声,十分不屑道:“史书都是人为编纂和修改的,发生了什么事,只有那几个名字的主人才清楚。”
“怕是这两人的丈夫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这才忍不住动了手。”
熟读史书的王清莞对此深以为然。
尽管她还不知道自己在后世编写的史书上的名声比这两个人还差,甚至借了儿子和弟弟的光才得以被写上去。
又因为苏商和施夏这二人关系交好,后人为了嘲讽她们,有意地用二人的名字创造了一个词,形容互相勾结做坏事的两个女人——苏施之交,和狼狈为奸是同一个意思。
九湘知道这个故事,却不知道长公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无奈之下只能求助王清莞。
定安长公主的这句话表面意思是:“我为苏商,你可愿为施夏?”实际上是:“你愿意和我像苏施一样关系亲密吗?”
这句话问得古怪,聪明如王清莞在侍人最后一个字落下时就明白了这句话更深一层的意思:
你可愿意辅佐我?
这是一个君王选择放下身段,以平等的态度对她属意的人才发出的邀请。
三十多年过去,听见定安长公主这句邀请的王清莞周身的血液迅猛地游动起来,如暴雨后的小溪,发出液体流经狭窄地方时独有的汩汩声。九湘在她耳边像是山雀一样叽叽喳喳地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声音也被这血流声覆盖,越来越小,直到再也听不见。
王清莞想起了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遐想的孩童时期。
“我以后也要和爹一样当官。”
“你是女孩子,按惯例来讲,是做不了官的。”
放出豪言的稚嫩小童却不服气,她攥着小小的拳头:“那我以后就是第一个了,将来我肯定会打破这个惯例。
这是王清莞未曾坠入深渊时的梦想,也与她和九湘的所思所想不谋而合,王清莞怎么舍得拒绝。
“长公主相邀,我岂有辞理。”
过后王清莞回味起这句话时总觉得贴切又好笑,她和定安长公主在某种程度上说如苏商和施夏一样,都是惊世骇俗的存在并且杀了丈夫。
用苏施二人自比她们二人,足以彰显定安长公主的态度:
浅一层说,是信任,所以将杀夫这种事换一种角度告诉了她;深一层说,她不畏惧世俗之看法,更不怕世人之骂名。
第22章古代篇之王清莞
当夜色笼罩大地,弯月悬于树梢,所有生物都选择休息之时,九湘才能静下心来回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