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的父亲决定开店,房子已经租了下来。
房子租下来之后,现很多问题,房子里没有电,窗户框都坏了,父亲一一地解决了。
父亲打听明白,卖锅碗瓢盆,要去长春光复路上货。
母亲把裁缝店关了一天,一早,她和父亲一起坐小火车,去了长春,在光复路跑了一下午。
光复路都是批的商店,母亲和父亲挨家挨户地比较,谁的质量好,谁的价格低。
静禹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也帮着父母上货。
静禹又到黄河路的公交车站点,找到停靠的大货车。这里,长途贩运的货车,歇脚的时候,都到这里歇息。
一旦有顾客想往回捎货,就能找到货车。司机挣个几十元,也方便了商贩。
用火车也能带回去,但是,火车费用太高。再说,进站出站,检查非常严。一旦重,就要多起两张火车票,不划算。
父亲和母亲,就那么一袋子一袋子,扛着沉重的货物,从光复路走到黄河路,把货物抬到货车的车厢里。
静禹看着父母扛着那么重的货物,说:“你们怎么不雇车?”
父亲说:“这么近暇的路,就要五块钱,太贵了。”
静禹说:“妈,你来看货,我和我爸去扛货。”
母亲舍不得儿子挨累,但静禹硬把母亲留下。
母亲叮嘱静禹:“重的货物让你爸扛,你身子骨没长开呢,可别累着,压坏你。”
静禹说:“妈,我都快一米八了,还没长开?你看货吧。”
静禹跟着父亲,回光复路取货,他什么都打听,什么都问。看到拉货的简易的小轱辘车,马上买了一个。
被父亲训了一路,说他不知道节省。
静禹也不解释。那钱是他自己挣的。
这一学期,静禹教了两个高三的学生。两个家长都很满意,其中一个家长,在大考之前,给了静禹一个红包。
家长还说了,孩子要是考上重点大学,还给静禹封个红包。
母亲看到静禹用小轱辘车推货,兴奋地说:“我老儿子可真聪明,知道咋省劲儿。”
静禹说:“妈,我被我爸训了一道儿。”
母亲说:“静禹,车子钱多少?”
静禹说:“我自己挣的钱,买的小轱辘车,没用我爸的钱。”
母亲提高了声音,训父亲。“孩子自己挣的钱,你咋啥闲事都管?干好你自己的事儿得了!”
后来,大件的货物,都是静禹用小轱辘车拉到黄河路的。
母亲看着父亲卸货,她说:“有能耐,你别用我老儿子的车。”
父亲笑了:“那就是你一个人的老儿子?那也是我的老儿子。”
货车司机看到一家人忙忙乎乎运货,就说:“大姨,你们一家人有意思,一边吵架,一边笑。”
母亲说:“不吵不热闹。”
下午三点四点钟,大货车开始往北走。
这是一辆乌兰浩特的大货车,从大连回去,路过大安。
父母为了省钱,就跟车回来。车斗里坐不了那么多人,父亲就坐在后面的车厢里,母亲坐在车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