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 > 第588章 和母亲争吵(第1页)

第588章 和母亲争吵(第1页)

静安挤上火车,幸亏昨晚静禹到火车站提前买票,还有一张硬座,要不然,静安就得站到安城,两条腿都站直了。

车厢里人太多,挤挤挨挨的,身体上的汗味在空中萦绕,车厢里的味道不好闻。

静安鼻子太灵敏,耳朵也灵敏,眼睛也看得多。起初,她认为这样不错,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她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她能闻到别人闻不到的。

甚至,她能领略到别人领略不到的东西。

可时间长了,静安觉得这样的话,她也是累的。因为她太敏感了,一句风言风语,就可能伤害她。

一个人,太灵敏不好,各种声音都聚集来,太容易受伤害。

可作为一个写作者,灵敏度对于她来说,又恰恰是好的,让她能比别人,更敏锐地体察到各种不同的感觉,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静安有了座位,可以舒舒服服地看书。

白先勇的《孽子》,打开就放不下了。这是写一群同志的书,开头吸引人,小说里更吸引人。

那是静安以前不知道的人群,他们是一群边缘人,他们聚集在一个公园里,寻找自己的同类,寻找自己喜欢的人,也寻找金钱,维持生活。

这是一群不被世人接受的群体,是被鄙视被侮辱被伤害的一群人,却也被利用被需要又被抛弃。

静安看得入迷,世间还有这样一群人!作家还能把这样一群人写出来。这都是让静安震惊的。

静安一边看小说,一边想到长胜的那些女人,舞厅里讨生活的那些女人。

文丽,宝蓝,二平,刘艳华,张羽。这些小姐妹,一张张的脸,从静安眼前闪过。

她心里的一根弦,啪地一声,不知道被谁的手指拨动,她想,这样的一群人,也可以写到小说里。

之前她写过短篇,是否可以用这个素材写长篇呢?

火车在原野上咣当咣当地驶过,原野上的花朵,开不败,开了一层又一层,开了一片又一片。

不知道什么时候,车窗外下雨了,雨丝很细很轻很柔,真的像朱自清的散文《春》里描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旷野上密密地斜织着,在空中陇上一层烟雾,树叶绿得亮,小草绿得逼你的烟——

春雨,太迷人了,她还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那个带着丁香般愁绪的姑娘……

静安回到家,想卖冷面,她觉得这个能挣钱。

静安不想卖衣服。自己开店,需要本钱,她没有那么多的本钱。手里的钱买了房子之后,就不剩什么。

给别人卖服装的话,就挣个死工资。她不想干,新换一个工作,换一种生活,换一种体验。

她想卖冷面,在光复路,她看到店主是怎么冲泡冷面。只是,不知道从哪里进货。

冷面是压制的,储存时间短,她跟静禹聊起来的时候,静禹说,咱们老家肯定有做冷面的工厂,你回去好好问问。

静安去步行街,去年出摊的两口子,还推着车子卖冷面。

静安买了一碗冷面,有一搭无一搭地跟对方聊,对方就把冷面厂的地址,告诉了静安。

静安心里有谱了,她觉得这个生意她能做,一碗冷面一块五,能挣一半左右,要是一天能卖十碗冷面,一个月就挣oo多,比给别人打工强。

她观察了一下,这对夫妻中午卖冷面,卖了三十多碗。要是静安一天也卖三十多碗冷面,那她可了。一天就能o多元,一个月,一千多。

哎呀妈呀,吓人不?

静安很兴奋,骑着自行车,去了母亲的裁缝店。

母亲却给她泼了一瓢冷水。

母亲说:“你不去舞厅这挺好,这是妈爸都希望的。你还去卖服装吧,你又没卖过冷面,卖冷面能挣钱吗?”

静安说:“我都打听明白了,应该没事,试试吧,反正没啥本钱,就是需要买几斤冷面,买黄瓜,买香菜和葱,再没别的了。”

静安又想起来:“还需要一个手推车。”

母亲说:“咱家没有推车子,你爸卖草垫子,还是从大爷家借的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