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来寻我将此事说出来,想必你心中已有定夺。然,这条路,一旦踏上,便意味着你将与苏府站在了对立面,你真的想好了么?”
闻萧老太爷此言,苏符的眼神愈发坦荡,眼中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她的唇边缓缓浮起一抹笑意,那笑容中交织着多种情绪,也不知这笑意是对过往束缚的释然,还是对自己的自嘲。
她轻启红唇,声音虽轻,却是异常的坚定:“孙媳于苏府而言,只不过是他们功名路上的牺牲品,是他们追求权势与利益的棋子,只要能用孙媳给苏家换来更大的利益,父亲绝不会有半分犹豫。”
“在他们眼中,孙媳的价值仅在于我能否为家族带来荣光,有用时笑脸相迎,无用时便可随意丢弃。孙媳早已看清,心中的奢望已如风中残烛,熄灭殆尽,不愿再成为他人手中的提线木偶。那些虚情假意、惺惺作态的亲情,不要也罢!”
说完这番话,苏符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她已无所畏惧,因为她的心,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归宿与可以依靠的人。
听苏符说出这番话,萧老太爷惊讶苏符在苏府的经历,又有些心疼苏符的遭遇。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的选择是对的,将军府以后便是你的靠山。”
萧老太爷苍老的面上带着明显的关切,让苏符感受到了久违的一份来自长辈的温暖与关心。
苏符与萧老太爷在书房待了许久,苏符与萧老太爷说了司北安近期可能会有所动作。
想到当前紧迫的局势,萧老太爷眉眼也染上几分凝重。
第122章景文帝病重
时间如同指尖流沙,很快便过去了三日。
皇宫之中。
晨曦初破,本应是百官齐聚、朝钟悠扬的时辰。却突然传来景文帝病重的消息,这突然的变故,引得朝堂之上的朝臣们心下不安,心中纷纷暗自猜测景文帝的身体状况。
景文帝连今日的早朝都未露面,这可是头一次。
待朝臣出了皇宫,景文帝病重连今日早朝都未能参加的消息立马传遍京城。
消息一出,京城内外,人心惶惶。街头巷尾,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揣测着帝王病情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宫廷秘辛,亦或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茶馆酒肆之中,更是成为了消息与谣言的集散地,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这一重大的变故。
有的人担忧国家未来的走向,有的则开始揣测,如今空缺的储君之位最终会花落谁家。
一时间,各种猜测与忧虑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社会情绪网。
朝堂之上,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心中各怀鬼胎。一部分忠诚于景文帝的臣子,忧心忡忡地祈祷着景文帝的龙体能早日康复,以安民心。
而另一些早就暗自站队的大臣则在心里暗自盘算着,试图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搭桥。
一时间,往日的和谐与秩序似乎被一层看不见的阴霾所笼置,有些人在暗自观望,有的则已经悄悄开始行动…
两日过去,而景文帝的病情却并未传来好转的消息,不管是宫里还是宫外的人,心中都时刻牵挂景文帝的病情,这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死,更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与未来。
直到第三日,上早朝的朝臣们还是未能见到景文帝的身影,就在殿内一阵喧哗之际,突然传来李公公尖细的嗓音高唱:“皇后娘娘驾到!”
皇后头戴凤冠,一身黄色凤袍出现在殿内,她稳稳站在上首的龙椅旁,仪态端庄,神情肃穆。
她那双丹凤眼微眯,冷眼扫过殿内的诸位大臣,而后张开朱唇缓声开口,声音低沉而庄重。
“陛下龙体抱恙,需要静心调养,因还未选立太子,故而他特命本宫暂代朝政,处理国事。”
皇后此言一出,殿内的大臣纷纷露出震惊的神情,皆不可置信的看向上首的皇后。
只忠心于景文帝的大臣站出来质疑,“皇后娘娘暂代朝政?敢问皇后娘娘可有陛下的懿旨?”
另一个大臣也出声附和,情绪激动地喊道:“是啊,哪有女子干政的道理!我们要见陛下,陛下的龙体到底如何?请皇后娘娘给臣等一个说法!”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皇后身上,等待她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直静立于群臣之首未曾出声的萧应淮,此时缓缓迈出一步,他的身形高大威武,步伐稳健,眼神冷峻。
作为朝中资历深厚、威望颇高的大将军,且又深受景文帝信任的重臣,他的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力量,瞬间吸引了殿内所有人的注意。
“娘娘乃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其德行才情,皆为百官所敬仰。然,今陛下龙体欠安,朝政之重,也非儿戏。皇后娘娘暂代朝政,乃是大事,关乎社稷安危,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