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虽属赵国,却更重民族大义。
他深知异族对华夏的觊觎,不愿同胞自毁长城。
最终,赵迟以情动人,成功劝降。
“代地定,赵国亡,我秦之盛势愈加巩固。”
满朝文武齐贺,士气高昂。
大秦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不仅令赵迟深感荣耀,也让百官倍觉自豪。
即便有人心存疑虑,此刻又有谁敢出言反对?
此刻,祖龙龙颜大悦,更无人敢对赵迟妄加非议。
……
赵迟再创奇功,满朝文武无不钦佩。
短短数年间,年仅二十的赵迟屡助秦帝国建功,且每战均关乎国家根本利益。
赵迟战无不胜,堪称常胜将军。
即便祖龙公布代地之战捷报,群臣依旧难以置信,许久才回过神来。
秦王政道:“李牧此次投降,使我国免战火之灾,也避免了伤亡,此乃大功。”
“赵迟承诺,李牧归降后仍将统率十万大军,镇守代地北境。”
秦王补充道。
群臣齐声祝贺,无人异议。
毕竟,李牧原为赵国名将,曾让两员秦军上将败退,足见其军事才华。
他为族人投降,尽显忠义,继续统领大军既能安定代地,也能让十万将士安心,彰显了秦王的宽宏大度。
蒙毅起身奏报:“赵迟功勋卓着,此次灭赵之举,他功不可没,应居首功。”
秦王许诺:“待赵迟返咸阳,必有厚赏。”
虽未谋面,秦王对赵迟的赫赫战绩充满期待。
祖龙大胆启用未曾谋面的臣子,此举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胆识。
王绾起身禀告:“大王,赵迟虽已封为上将,但麾下兵力不过十余万,尚未构建稳固的大营。
平定赵国后,需考量他在何处安营扎寨。”
祖龙沉思片刻,点头赞同。
蒙毅随即提议道:“赵人秉性刚强不易驾驭,赵迟曾治理韩地且经验丰富,若由其掌管赵地军务,必能胜任。
在赵
;地设营既可稳固局势,亦可作为进击齐、燕、魏、楚的战略据点。”
祖龙颔首认可,下令命赵迟于邯郸构建主营,驻军十万,并派遣冯去疾的副手韩非赴咸阳另行安排。
得知韩非即将入咸阳的消息,李思心中焦虑。
韩非若滞留韩地,尚远离权力中心,但一旦踏入咸阳,定会引起祖龙关注。
纵使李思忐忑不安,却不敢出言反对。
众臣随之随声附和,称颂祖龙圣明,待赵迟部署完毕后,即可返咸阳受赏。
“李牧、韩非和赵迟同往咸阳。”
“王翦与桓漪在赵地休整一月后,交接防务给赵迟,便可班师回朝。”
祖龙沉稳道。
……
邯郸,龙台宫。
“上将军。”
“咸阳传来王诏,正在宫外等候。”
屠睢步入大殿向赵迟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