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冯去疾,赵迟立即拱手行礼。
"见过赵将军。”
冯去疾听见声音站起身来,见是赵迟,不敢怠慢,也拱手回礼,毫无九卿应有的傲气。
此时,赵迟也在仔细打量这位深受秦始皇信任的大臣。
冯去疾身着官服,散发着独特的官威,面容虽不算出众,却带有几分文人的儒雅气质,年约三十有余,正值壮年。
自祖龙掌权以来,秦帝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年轻俊杰,这种魄力在秦朝得以体现,朝堂上多为青年才俊,少见老者。
这也成为新秦帝国的独特风貌。
冯去疾便是其中佼佼者,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于李思。
史载,秦始皇设立左右丞相,李思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其地位竟在李思之上。
由此可见冯去疾的才华非凡。
否则秦始皇也不会派他来韩国处理政务。
"冯大人不必多礼。”赵迟含笑说道。
赵迟威名远播,少年得志,屡立战功。
其精通医术,引入军中后,伤兵存活率提升八成,功不可没。
灭韩一役,更亲斩韩王,稳固国安基础。
冯去疾钦佩不已,坦言有幸共事,实为荣幸,期待赵迟指导。
冯去疾言辞巧妙,既表赞赏,又显敬意,让人倍感愉悦。
身为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执掌国库,足见祖龙对其信任。
目光触及韩非时,冯去疾顿感此人与众不同。
赵迟连忙介绍:“韩非,荀子高徒,现为秦王效力,愿助大王实现统一。”
冯去疾虽感意外,仍恭敬行礼,韩非则谦逊回应,称自己仅为秦臣。
冯去疾对韩非入秦感到欣喜,认为是秦帝国之幸。
赵迟则保持微笑,看似平静,实则胸有成竹。
冯去疾察觉韩非归秦或与赵迟有关,心中暗喜。
他坚信韩非的到来将助力稳定韩国局势,成为秦帝国重要助力。
“韩非入秦,必能独当一面。”
赵迟含笑开口,试探性提议,“冯大人可愿听我一言?”
“赵将军请讲。”
冯去疾迅速回应。
赵迟对冯去疾说道:“韩非身为韩国重臣,深受民众拥戴。
若他助你治理韩国,不仅提升效率,更彰显他对秦的忠诚。”
冯去疾闻言展颜笑道:“赵将军所言正合我意。
韩非才智超群,其影响力远胜常人,得他相助,事半功倍。”
赵迟点头微笑:“韩非兄,从今起你便是我的副手,共治韩国。
局势平稳后,我会向君主推荐你的功绩,必有厚报。”
韩非欣然应允:“多谢冯大人信任。”
赵迟满意而笑,韩非归秦的重要一步就此完成。
日后,无论韩非地位如何变化,他与赵迟的关系始终深藏不露。
数月前阳城之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城内外仍留有战争痕迹,斑驳血迹仿佛融入城池,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血腥气息,这是历史的印记。
然而此时,阳城未能恢复昔日宁静。
城外十余万韩军降卒聚集,低头坐地,眼中充满恐惧,似在等待命运判决。
四周五万秦军严阵以待,披甲持刃,刀剑出鞘,城墙上亦满是万名弓箭手警戒,整个场面如箭在弦上。
此部署旨在防备降卒突然反抗。
若有意外,秦军必将果断行动,不留余地。
回望此次灭韩之战,秦军出动二十万兵力,伤亡仅万余,重伤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