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会和马岱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攻城。庞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身先士卒,亲自率领一队精兵从南门起进攻。
与此同时,马岱则将大军在西门外列阵,然后命令手下人抬着一具疑似董卓的尸体和凉州刺史专属的盔甲、战刀,缓缓走向城门。
当这一幕出现在渭城守军的视野中时,引起了一阵骚动。渭城的留守将领董平见状,立刻找来军师李武商议对策。
李武是李儒的庶子,虽然身份不如嫡子尊贵,但他的智谋却不容小觑。他端详着城外的那具尸体和盔甲战刀,眉头微皱,对董平说道:“将军,依我之见,那马岱此举定然有诈。董刺史可是凉州的正统领袖,即便战败,也会受到应有的礼遇。对方如此折辱,必定别有用心。”
董平点头表示赞同,苦笑着说:“我自然知道那具尸体不可能是董刺史,马岱也不是傻子,不会为了逗我们开心而如此大费周章。”
李武追问道:“那将军的意思是?”
董平沉凝片刻,回答道:“梁国的主力军团能够如此轻易地抵达渭城,这说明前方的战局恐怕对我们极为不利。马岱这般举动,无非是想给我们一个开城投降的借口罢了。”
“你可是董刺史的旁支,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不战而降?”李武满脸怒容,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将董平的耳膜震破。
董平一脸苦笑,无奈地摇了摇头,缓缓说道:“你也知道我只是董家的旁支,承蒙刺史大人看得起,才让我担任渭城留守这一重要职务。然而,如今梁国大军如泰山压卵般直逼而来,我的处境可谓是进退维谷啊。”
李武眉头微皱,追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董平深吸一口气,解释道:“渭城乃是刺史府的所在地,城中的中坚力量大多与刺史大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若是选择固守城池,为了获得足够的兵力来抵御梁军,必然需要将我的族人编入军队。然而,一旦战争爆,伤亡恐怕在所难免。”
李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董平的顾虑。
董平继续说道:“面对梁国屈一指的西凉军团,我们的胜算微乎其微。即便我拼尽全力坚守,最终恐怕也难逃全军覆没的结局。而到那时,梁军为了泄愤怒,必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来震慑其他城池。作为渭城的留守,我自然也难以幸免。”
董平话还未说完,李武便已心知肚明。他深知即便能够侥幸守住城池,那些阵亡族人的亲朋好友也绝不会轻易罢休。这些人虽然不敢直接对刺史大人的安排提出质疑,但必然会对董平的排兵布阵指手画脚、吹毛求疵。
李武见董平心意已决,便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涌上心头:西城既然决定开城投降,那么南城又该如何处置呢?
李武越想越觉得棘手,终于按捺不住,开口问道:“将军,要不要通知南城的华安呢?”
董平苦笑一声,无奈地回答道:“华安跟他爹华雄一样,都是死脑筋。若是让他知晓我们开城投降的意图,恐怕城内先就得爆一场激烈的火拼。”
事已至此,董平当机立断,命令前沿的心腹统领立刻与马岱接触,转达开城投降的意愿。
马岱得知这一消息后,自知以自己的能力难以掌控如此复杂的局面,于是毫不犹豫地派人将此事禀报给了马。
马听完斥候的汇报,心中顿时没了底。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他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之策,只得赶忙找来足智多谋的贾诩商议。
贾诩认为董平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包藏祸心,而是善意地提醒马需要对城中的另一名大将多加小心。
马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当机立断,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进城受降,并从城内起对南城的攻击。
贾诩迅根据马的决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立刻派人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董平。
三天之后,马与马岱一同率军进入城中。董平见状,赶忙上前拜见,献上了象征兵权的兵符以及城主大印,表示愿意投降。
马顺利受降之后,旋即下令让贾诩负责接收降卒事宜。紧接着,他转头对马岱说道:“你带领一部分人马去把凉州刺史府专属的黄金台控制起来,等待主公前来接收。”
“遵命!”马岱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