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和赵佶、米友仁两人吃完了饭,武好古便告辞离去。&esp;&esp;今天得到了傅和尚的来信,着实让他有点兴奋——这可是佳士得行未来进入海贸行的突破口啊!若是真的能借助傅和尚的日本相国寺在日本国的北陆地区搞到一个贸易中转港,那么大宋的船队就能绕过朝鲜半岛前往海参崴了……海参崴城市现在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天然的港湾应该是存在的。&esp;&esp;而且海参崴是建在一个什么半岛上面的,也许还有岛屿可以驻扎,地形应该是非常险要的。若是加以建设,应该可以建成一个难以攻克的要塞型港口。&esp;&esp;这可是抵在女真人背后的一把尖刀啊!&esp;&esp;其实也不需要从海参崴要塞出兵,只要通过这个要塞源源不断贩卖铁质兵器给敢于反抗金国的部落,应该就能达到牵制金兵的目的……&esp;&esp;虽然只是小小的牵制,可总是一个好的开端吧?&esp;&esp;另外,历史上的渤海国的中心仿佛就在海参崴附近。也不知道现在那里还有没有渤海国的余烬?&esp;&esp;若是能扶植起一个比较强大渤海政权,那可就有女真人喝一壶的了。&esp;&esp;关于渤海人的问题,武好古通过马植的叙述也有所了解。渤海人在辽国境内的数量不少,和契丹人不相上下,不过社会和经济地位却是非常低下的。&esp;&esp;据马植所言,在辽国直辖的领土上,主要生活着契丹、奚、汉、渤海、熟女直等民族。其中契丹人和奚人关系非常密切,契丹和奚同是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而且两部又是近邻,世世代代通婚。因此在契丹崛起的过程中,奚人也搭了便车,成为了辽国的国族。萧(述律)这个姓氏,就被赐给了奚人的各个部落贵族。奚人萧氏,也就是大辽国的后族萧氏——辽国皇后几乎都出自萧氏。&esp;&esp;因此也可以将奚人看成是契丹人的一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了。在大辽国内。契丹人和奚人都是一等国族!&esp;&esp;而汉人在大辽实际上二等人,因为大辽国实行的是“南北两面”制,也可以说是一国两制,汉人在“南面”有一定的自治权,而且汉人大族基本垄断了辽国的科举,在辽国的官僚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二三十年的辽国宰执重臣中,汉人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esp;&esp;另外,汉人官员还长期操控着辽国的财政和对外贸易。在辽国的五京计司官员中,汉人长期占据九成以上,“计使”则几乎全是汉人。而五京计司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征收租调之外,还管理盐课、坑冶、商麴等事务。可以说,辽国的经济,除了畜牧业之外,完全在汉人大族的控制之下。&esp;&esp;虽然普通的汉人还是饱受压迫的,但是他们这些大族其实是很滋润的,拥有的财富不在耶律和萧氏之下。&esp;&esp;至于渤海人,差不多是最苦逼的。汉人还有个“南面系统”,汉人大族还能通过科举入仕,还可以通过替国家理财和同宋国、高丽贸易致富。渤海人却没有自己的“东面系统”,只是在北面诸帐官下列了一个渤海帐司,油水远远比不上汉人官僚。&esp;&esp;而渤海人的世家大族因为有一个“大氏王族”(渤海王族姓大)的存在,还多次发动叛乱,因此一直得不到辽国朝廷的信任。渤海人的高、张、杨、窦、乌、李等六大家族中,很少有人可以位列大辽宰执,地位远远比不上汉人的四大家族。&esp;&esp;至于渤海人经济地位就更不能比了,基本上属于受压迫最重的民族。&esp;&esp;因此渤海人对辽人的反抗精神,也远远强于汉人。在辽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由大氏王族后裔或渤海六大家族成员领导的起义。&esp;&esp;另外还有不少渤海王族和贵族成员避走高丽,末代渤海王大諲撰的世子大光显就在渤海亡国后率领数万部民避走高丽,至今仍有后裔存在。&esp;&esp;如果渤海人能趁着辽国崩溃的机会复国,也许可以消耗女真人的实力。&esp;&esp;这念头,在武好古的脑海中一起来,他脸上的神采就忍不住要飞扬起来了……&esp;&esp;大宋面对的显然不是一场死局!&esp;&esp;虽然宋军的战斗力靠不住,但是手里可以打得牌还是有几张的。除了一直梦想要复国的渤海人之外,还有草原上的阻卜,还有许多想要在乱世中一显身手的北地汉人豪强。&esp;&esp;如果这些力量都能发动起来,再加上契丹人和奚人的余烬,女真人真的能“满万不可敌”,把他们都砍瓜切菜一般收拾了?&esp;&esp;“崇道!”&esp;&esp;就在武好古乐呵呵的向潘楼街的方向走去的时候,忽然有人喊他的名字。&esp;&esp;听声音,有点尖细。&esp;&esp;武好古停下脚步,回身顺着那声音看去,却见大街的另一边站着个穿着月白色儒袍,头戴东坡巾的文士模样的男子,正是梁师成。&esp;&esp;武好古这些日子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几乎没有怎么在翰林图画院露过面。李忠给他安排的训练课程,也都能推则推,实在不是个模仿员工。&esp;&esp;不过武好古在对待上司的问题上,还是非常恭敬的。一看见梁师成就快步走了过去,上前便唱了个肥诺:“见过梁大官。”&esp;&esp;梁师成却把面孔一板,“崇道,你叫我梁大官可太生疏了,是不把我做朋友吗?”&esp;&esp;“守道,守道兄。”武好古连忙改口。&esp;&esp;梁师成也笑了起来:“这还差不多。这几日都不见你的人影,忙得很吧?”&esp;&esp;“都是些俗务……”&esp;&esp;梁师成笑着问:“还有多少俗务?”&esp;&esp;“俗务那里有完结的时候……哦,守道兄,可是官家、太后召唤吗?”&esp;&esp;梁师成摇摇头,“官家、太后的宣召好应付,今次的事情却有点扎手。不过,若是做好了,你可就要做官了。”&esp;&esp;什么事情?&esp;&esp;武好古一琢磨,就有点明白了,大概是要自己去辽国画谍画吧?&esp;&esp;这事儿还真不能推脱了。&esp;&esp;因为武好古早就答应了马植要去燕云走一遭的,而且武好古为将来的打算,也需要对辽国多多了解。&esp;&esp;若不亲眼去看看,能说了解吗?&esp;&esp;想到这里,武好古便笑道:“是何事情?”&esp;&esp;梁师成笑道:“正旦将至,辽国今年还会向以往一样派出贺正旦使。”&esp;&esp;大宋和大辽每年都会互派“贺正旦使”去对方的京城,祝贺元旦。同时,大宋的一些属国也会派出使臣来东京祝贺元旦。&esp;&esp;而“贺正旦”的活动不仅仅是在朝堂上祝贺一声,还包括赐宴、比试射箭、摔跤、检阅军队等活动。&esp;&esp;不过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宋辽两国因为西夏在横山大败而陷入了关系紧张,边疆上已经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摩擦了。&esp;&esp;因此开封府的朝堂上一直在争论是否要派出贺正旦使赴辽的问题。&esp;&esp;而朝议的结果,则是不派贺正旦使,以抗议辽国最近边境上的挑衅。可是辽国方面,却在不久之前通知大宋,他们将会按照惯例派出贺正旦使。&esp;&esp;辽国的这个决定,则让朝中不少重臣和哲宗皇帝都大松口气——在大宋不派贺正旦使的情况下,辽国的这个决定是可以看成希望缓和的表示。&esp;&esp;这说明辽国之前的一系列边境威吓行动,都是虚张声势,他们根本没有开打的决心。&esp;&esp;看来现在的宋辽两国就是麻杆打狼,两头都害怕啊!&esp;&esp;既然辽国也怕打仗,那么双方停滞了一段时间的外交斡旋就将进入高潮了。&esp;&esp;在今天进行的崇政殿问对上,宰相章惇向官家赵煦提出建议,在正旦之后遣使赴辽进行“回访”,顺便搜集辽国境内的情报。&esp;&esp;搜集情报的重点就是两个,一是绘制谍画;二是通过马植和辽国境内的汉人义士接触,看看能不能建立联系渠道。&esp;&esp;而武好古作为“谍画第一人”和翰林图画局待诏直长,自然是要出马去辽国一行的。&esp;&esp;所以得到通知的梁师成,便亲自到佳士得行在十字街口上的总店,想要找武好古商量一下前去辽国公干的事宜。&esp;&esp;结果刚到潘楼街,就碰巧遇上了背着画板返回的武好古。&esp;&esp;“他们派出了贺正旦使,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派贺正旦使?”&esp;&esp;武好古看着梁师成,有些吃不大准。&esp;&esp;现在可是个关键时刻,《李师师写真图》和《墨娘子舞蹈图》都在丰乐楼挂了好一阵子了,差不多该唱卖了。&esp;&esp;而且开封“七大楼”的花魁都已经选出来了,武好古要准备为她们画写真了。这个时候要是被抓去出使辽国,那可就太耽误事情了。&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