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了万雁鸣与林石榴的爱情之树。
那几夜同床共枕,年轻的身体虽未交付,两颗滚烫的心却毫无保留地袒露在对方面前。
灵魂的印记远比肌肤相亲更深。
万雁鸣心中那点阴霾被彻底驱散,他变得更加自信、笃定,仿佛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石榴终于走进了他的世界。
她看到了他就读的校园——那些他曾在电话里描述过的林荫道、排练厅、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墙;
她接触了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们之间专业而热烈的讨论氛围,也记住了几个颇有特色的外号;
她观摩了他的日常排练,见证了他如何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为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反复打磨……
这些鲜活的细节,构成了石榴脑海中关于万雁鸣校园生活的立体画卷。
从此,两人之间的话题变得丰盈而具体。
他们跨越山水的阻隔,在电波与光纤中搭建起一座繁茂的精神花园。
万雁鸣会兴奋地和她分享新接到的剧本片段,分析角色的复杂性;
会和她讨论刚看完的先锋话剧,哪些表现手法令人震撼;
甚至排练厅里生的趣事、某个教授犀利的点评,都成了他们深夜电话或视频里的甜蜜谈资……
对石榴而言,万雁鸣所沉浸的那个艺术世界,光怪陆离,既陌生又有趣。
在那个被精心构建的世界里,不管光影,还是文字,人间的爱或恨,痛或甜,似乎都被无限放大、提纯,变得比现实更浓烈、更极致。
它们像经过蒸馏的美酒,变得愈浓烈,愈醉人,也……愈危险。
说实话,林石榴内心深处是有些被吸引的。
毕竟女孩子天生感性,而艺术的感染力如同潮水,天然能叩击心扉。
那些被精心提炼、浓烈表达的人间情感,总能轻易触动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但同时,一种隐秘的不安也随之滋生。
从小到大,因为家庭和自身的保护色,她一直被叫做“假小子”、“野孩子”。
她几乎是刻意地让自己变得坚硬,甚至包裹上一层冰冷的外壳。
她下意识地排斥那些过于柔软、过于感性的东西,认为它们脆弱而易碎。
尤其在目睹三姐为情所困、命丧黄泉之后,她更笃定地认为,所谓爱情、忧伤、多愁善感,这些情绪只会让人心变得柔软,失去防御,轻易就被现实的刀枪剑戟所伤。
她注意到,万雁鸣所痴迷的电影和艺术,其核心母题,大多绕不开一个“爱”字——各种形态的、极致的的爱。
这些东西,在她看来就像一种无声的酸雨,看似无害,却能慢慢地、持续地腐蚀着人的坚硬心志,这让她感到恐慌。
她更敏锐地察觉到,万雁鸣也在这种艺术环境的浸润下,生着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