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过去的说法,都是“下九流”!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其中的“四流推”就是指我们剃头匠。”
贝勒爷:“清朝以前就没有剃头匠这一行当,剃头匠是清朝初期因推行“剃令”而诞生的专职群体。
此前社会虽有理行为,但未形成独立、规模化的职业。??只是以清洁、梳理、造型为主。
?汉族受“身体肤,受之父母,轻易不可损毁”的观念影响深远。
所以剃头这个行当才被人诟病,称为“下九流”。
汉人蓄束髻,日常仅修剪分叉或清洁,多由家人或自行处理,根本没有剃的需求。
所以才有曹孟德“割代”的故事流传。
即便是有服务于少数贵族梳头、造型的“栉工”或“净社”,那也非剃专职。??
年清廷颁布“剃令”,强制汉人剃留辫儿。
“金钱鼠尾”推行,留头不留、留不留头!因此才催生了全民刚性需求。??
后来到了新社会,你们这行当可就吃香了!那可是“八大员”之一!”
奎爷:“您老圣明,我们行里这点儿事儿,您是“门儿清”!
我当初学徒的时候还真就是拿冬瓜练的刮脸手艺,叫“三十六刀半”技法。”
边吃边聊,岁数加起来快一百六的俩人,倒是有不少共同话题。
四九城里的黑白两道、五行八作、奇闻异事,那真是聊起来就收不住话匣子。
直到一个小时后,才算是吃完早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二秘端上来两盏参茶,贝勒爷道:
“今儿咱老哥俩说话可有点儿多,喝盏参茶补补气。您走的时候带点儿回去慢慢儿用!
就是些二三十年的“林下参”,不算什么正经玩意儿,您可别推辞。”
要说贝勒爷可不多大方的人,可是从人家奎爷和周边影视人物身上赚取了不菲的破烂点儿还有剃头技能。
给些回馈也是应有之意。
奎爷:“得嘞,知道您家趁人值。那我可就“偏”着您了!
看这时候也差不多了,那我就给您伺候着?”
活说奎爷那是手艺是真好!
理、刮脸、修剪鼻毛,脸上盖上温热的毛巾再按摩,那是真舒服!
这按摩还有个专业名词儿,叫“放睡”。
迷迷糊糊间奎爷已经蹬着他那小三轮回家了!
毕竟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奎爷一天也就是能关照一两个老主顾的能力了!
今儿伺候贝勒爷一出儿,那是真耗费精力。说的话也确实有点儿多,要是没有参茶顶着,估计明天得歇业。
贝勒爷被电话吵醒,张二秘拿着手机走近道:
“老板,雷长电话。”
贝勒爷接通电话,听筒里传出声音。
“侯伯伯您好,我是雷凯华。小伟回汉东,您怎么不提前和我打个招呼?这是拿我当外人呀!”
贝勒爷:“你调去汉东军区了?我还真没关注!
再说同伟是政府部门,你可不太方便插手。”
喜欢我在年代剧里捡破烂请大家收藏:dududu我在年代剧里捡破烂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