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 160170(第15页)

160170(第15页)

环顾四方,举世皆敌,于是莫氏向大魏求助重新归附,只要大魏践行绝不买卖安南百姓于西洋人手中……

同时在末尾,报道上还提了一嘴,如今安南人口稀少,一年三熟的田地荒芜,急需大魏资助云云……

当然,以上是皇城日报的叙述角度。

大魏绝对是煌煌正道,救万民于水火,震慑肖小,引得小国臣服纳贡。

具体真实情况,虽然没有公布,但是作为海军学院的学子自然还是能猜到一二的。

比如高平莫氏之前都被赶到山上差点凉山失手了,哪里来的精锐火器?哪里来的钱去暹罗购买象兵?

两广总督地界,靠近安南的广西地区,大量的物资调动,和大规模练兵动静,通行全国的大魏军报也有所展现。

不过,以上在安南收复的喜悦下都显得不值一提。

蒙古臣服,收复安南,无疑标志着帝国的重心将会从陆地防守转为海域开拓。

而这对于海军学院来说无疑是绝大的利好消息。

“郑森,你说我们海军学院会不会迎来新的变动?”朱成文期待的看着郑森。

郑森的父亲郑一官现在已经是福建的水师提督,陈渔南下的时候从他借了不少的人手,就连手上的得力部将施琅都被派了出去,对于内部的消息还是要比商贾出身的朱成文更灵通些。

尤其是之前海军学院在天津港设立的分部,就是由红旗帮的人手组建的。

每到夏日,海军学院的成员就会到天津附近进行海上训练,三个月不能下船,郑森虽然表现低调,但是船上的水师对于郑森也总是毕恭毕敬。

“我已经收到了家书,算算日子,我父亲带着弟弟下旬就能到京师了!”郑森的脸上难掩喜色。

“我弟弟今年也要入学海军学院!”

郑一官和石香海虽然之前是叱咤东海的海盗,不过随着红旗帮诏安后,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朝中重臣。郑一官一开始对于自己栽在宋时的手中还是有些不服气的,尤其是对方不过及笄之年,他实在不看好他们能有回天之力,将整个大魏收复回来。

不过宋时的军队还驻守在大琉球,他虽然不服也只能鼓捣一些小动作。

市舶司刚开的时候,他还心有顾及,但是不到两年,之前投入到市舶司的成本就已经全部收回。

等到龚敬成为摄政王以后,贺章更是收复蜀贵以后,天下大定,作为龚敬一系的成员,他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作为一个识时务的投机者,郑一官的态度也立马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不仅立刻将自己的长子送入了宋时新创办的海军学院,还送了不少的船师北上,教导海军学子水师的一些基础技巧,就连船工也送了不少到永明城。

同时见宋时并没有立刻收回市舶司的意思,反而拉着海商和他开创了南洋商行。

有了独家的桑蚕产业,南洋商行的生意自然是不愁销路的,当然大头的利润是要分润给朝廷的海军一系,不过即使是分润剩下来的部分利益,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了。

如今这海上生意做的越来越大,沿海的市舶司很快就开到五个,也越来越越炙手可热,尤其是如今安南收复,眼看着大魏的触角就要再度伸向南洋,这个热灶自然不得不烧。

“不知道今年宋校长会不会来视察,听说上一届的海军学长就是宋大人亲自着手安排毕业,才送去陈将军那边一同下南洋的。这次收复安南,学长他们肯定都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她之前去南边养病之前还特地去视察了隔壁的情况,同是校长,我们海军学院这届不会被厚此薄彼吧?”朱成文发出哀嚎!

“我还没见过宋校长呢!听说她年纪轻轻就能一人不费一兵一卒逼退了蒙古诸部,计杀林丹汗和绰罗斯,引得察罕儿和哈罕儿大战,还让土默特携河套平原并入我大魏,颇有几分汉唐来使风采,大丈夫!当如是啊!”

郑森也跟着叹一口气:“宋大人因为在蒙古寒气入体,不得不去南边疗养,已经很久没有在京师出现过了!今年恐怕难说……”

“可惜了,听说宋校长之前曾经定下会为学院前三名的学生授勋,我虽然沾不上边,但是以你的成绩应该是没问题的!”朱成文有些感慨,即使不是自己,是好兄弟和传奇人物有了交集,四舍五入,不就是我也和宋校长有了交集吗!

听着朱成文不着边际的话,郑森没有搭理。

只是想到少年时曾经一起同行过一段时间的宋时,郑森不由的有些恍惚的割裂感。

他们说的那个在蒙古搅弄风雨,搞的蒙古大乱,女真俯首,北边二十年无再战之力的人……

真的是自己在船上见过的那个,笑容温柔的宋姐姐……吗?-

江南。

还在被京师众多人惦记的宋时,早已借着养病的名义金蟾脱壳到了江南。

江南文风昌盛,在宋时的皇城日报和大魏军报出来以后,很快就在江南地区风靡一时。

江南人士也立刻敏锐的意识到报纸这种新兴事物对于舆论的引导,纷纷仿照,创办刊物,以供文人雅士互相交流。

一开始还是暗戳戳的借着讽古喻今的话术引导嘲讽当年的太子欲学唐李太子登基,囚禁太上皇。

而等皇帝与太子相继去世,新帝登基后,宋时那一系列推广开来的官吏制度和村学,严重阻碍了江南地区的人士把控朝政,而随之而来的清账田亩和放奴制度,无一不是刀刀割在江南官阀、学阀、以及士绅身上。

到了商税推进的时候,已经不是割肉而是要命了。

随着养蚕厂和纺织厂在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扩大,原本的全家务农养蚕的经历也渐渐成为过去。

主要是大规模的养殖桑蚕几乎垄断了桑叶的产出,有了控温室,春夏秋三季都能养蚕,桑蚕丝的价格已经被打了下来,虽然还有不少的散户还在进行独门独户的养殖,但是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是和工厂的出品能比拟的。

而稳步推进的桑蚕工厂,如同一只巨兽,轻而易举就垄断了整个江南的桑蚕业,有了稳定且品质可控的蚕丝来源后,市面上的桑蚕丝价格大跌,但是卖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对接的纺织厂就能全部吃下,而改良的机器不管是纺纱速度还是纺织速度都不是原始的家庭模式能对抗的,即使是有一定实力的小纺织厂,也经不起这样的对冲。

除了少部分能在工厂当值的百姓以外,大部分都失去了原本的生计,而不得加入车马行,基建,修路,修船之类的工程,即使如此也导致大量的人员背井离乡,脱离原本的依附关系,让那些当地的宗族势力开始不满……

江南地区兴起的各种民报无疑就开始借题发挥,引导民众,处处与宋时的新生政策做对,导致宋时在江南的布置推进不时受挫。

其中最为针对宋时的移民政策。

第169章移民政策三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