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 > 140150(第12页)

140150(第12页)

在这庄子里,一天三顿干粮,中午还有一顿荤腥,哪怕是农忙时节也就这样的待遇了。就是怕大家在外面沾上不知名的病菌,一个蚕期完成才准出庄子让人有些不满意。

“果然还是官家大气,这地龙,这玻璃窗,要不是我买不起,我也想在家这么养呢!”有人叹气。

“确实,还有那些什么仪器,每天都还要计数据,这些市面上都没有卖的呢。”另一个人也接上了话茬。

“哎,在家的时候我们一家养个四五个蚕床,已经是没钱买桑叶了,但是到了官家这里,一个人都能养上几十张蚕床,这一次不知道能结出多少丝呢!”食堂之中,一个娘子一边吃饭,一边羡艳的说着。

众人说话归说话,但是手上,嘴上倒是不停的。

虽然只在蚕院住了一个月,但是众人因为饮食条件比在家好上太多,不少人都从面黄肌瘦,变的丰润饱满起来,整个人的气色和精神面貌都好了起来。

要知道之前可是因为瘟疫,粮价大涨,江南地区可饿死了不少人。

好在镇远军及时稳定住了形势,日子才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其他人心中一动,下意识算了一下,光这一个庄子,就能抵的过几百户的养蚕人家,只要桑叶够,人手根本不愁找不到。

“要是这样的工坊有百家千家,那生丝的价格得跌下来多少啊?”有人疑惑发问。

众人却是心头莫名一寒,仿佛触摸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心中都纷纷不安起来。

如果这样的工坊,有千家百家,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养蚕人吗?

世面上的桑叶是有限的,如果官家出手,那些散户养蚕人还能买得到桑叶,养的起蚕吗?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蚕虫吐丝做茧的声音。

白胖的蚕虫还在奋力吐丝,一层层的将自己的身躯遮住。

全然不知,死期将至。

第149章缫丝在蚕房不远处另一个院落……

在蚕房不远处另一个院落,是丝坊,数十架脚踏式三绪缫丝车安静的坐落在宽敞的房间之中,旁边就是架在火龙之上的循环热水,而顶上还有一个奇怪的金属装置,嗡嗡作响间便将热水的蒸汽全部吸走,反而没有往日的缫丝房水汽蒸腾的场面。

养蚕结茧只是第一步,而要将蚕茧分成生丝,需要经过煮茧、索绪、集绪、绕丝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生丝品质下降或者工人受伤。

这也是纺织业劳动非常密集的原因之一,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哪怕是现代也是如此。

想要将蚕丝分离,首先就是要煮,将蚕丝上附着的胶用热水化开,然而温度却很难控制,蚕丝只有在将开未开80度左右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太高则会将蚕丝煮烂,太低则导致蚕丝难以分离。

但是普通人家缫丝,为了方便大多都是一锅煮沸,凭着经验在水中加入草木灰的碱水,然后就开始处置,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蚕丝发黄、发脆、或是去胶不足。

宋时让人在锅炉里配上了温度计,以此恒定水温,锅炉水因为挨着火龙,可以流动替换,也不至于导致蚕丝染色发黄。

索绪寻头则是在沸水中瞬时搅动,靠黏性带出丝头,非常需要目力,往往由目力最佳的童工担任,导致童工之中还未长成就已经近视了,更由于年纪尚小又呆在沸水锅旁立凳观茧,稍不注意烫伤还是小事,便是跌入沸汤者也年逾百例。

童工是不可能童工的,小朋友都要送去上学。因此万物工坊设计了自动索绪装置:用水轮带动铜制“八爪盘”旋转,往盘上嵌猪鬃刷,在沸茧池中规律搅动寻丝头,效率较人工提高八倍。

最重要的是缫丝车,从原本的手摇单眼被万物工坊改进成了脚踏三眼,不仅提升了三倍的速度,也让工人可以轻松的坐着干活,而且加装了一块含弹簧铜片后,丝缕只要过紧,就

会触动铜铃示警,也让蚕丝的断头率降至一成。

改良后的缫丝车比起传统的版本要大了三圈不止,普通人家的家中当然是不太好放置的,但是放在专门修建的丝坊之中却又显得相得映彰,数十架缫丝车摆在一起,有种整然有序的美感。

经过齐栩的实验调整将整个流程都数据规范化后,整个丝坊虽然目前才数十架缫丝机,但是日产丝量达到了二十多斤,而且产出的丝粗细均匀,洁净光泽,几乎是上品。

而通过温度控制蚕种的发育时间后,只要舍得炭火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蚕茧,供给到旁边的丝坊加工。

仅丝坊一日的产量就已胜过民间数百人的辛劳。

再加上万物工坊的水利纺纱机,利用水力驱动加上瓷轴减少摩擦损耗,已经能实现同时驱动32锭纺车,将纺纱的速度提高了10倍不止。以及据说还在研究中的水利纺织机……

徐光启看到资料后,先是兴奋,随后看向宋时就是有些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忍住开口道:“宋大人一心想要解决纺织业的产业化,将所有的工序集中控制。但是可曾想过,桑蚕一脉是江南的命脉,如果将您涉及的工厂全部铺开,虽然进入工厂的人生活无忧,但是这样的改动下,需要的人力起码削减了近百倍,将会导致多少人失去生计!”

“不仅得罪的是那些丝商世家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会使得江南地区那些以桑蚕为生的百姓衣食无着,流离失所……”

徐光启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乱的老人,虽然醉心学术研究,但是对于民生是极为看重的,不然也不会亲自写出了《农政全书》。

桑基鱼塘尚且是为百姓寻一条生路,但是像宋时这样大搞产业集中化,光是这些缫丝机,现在只有数十台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一旦大面积铺开,简直就会化为吞噬蚕茧的无底洞,整个江南地区的蚕茧恐怕都不够她用的……

与民争利,何至于此?

旁边的程嘉柔听了徐光启的话,面色一僵,恨不得上去捂住对方的嘴巴。

这说的都是什么?感情我们奔波了几个月折腾出来的工坊反而成了害人的东西!

宋时面上平静无波,心里却是想着:代英的羊吃人运动的骂名现在到我头上了?

她拦住要说话的程嘉柔,轻声道:“徐先生也是见识过西洋技法的,其中颇有先进之处,触类旁通,万物工坊的所学所用,也多来自于先生翻译的《泰西水法》,要是说徐先生不支持技术探索更新,我是不相信的。徐先生还未正式出仕,却敢于为了那些百姓苦楚发声,在下实在敬佩。”

“如今朝中有为富商乡绅发声,为闯王大顺军发声,也有为东林党和江南世家鸣不平的,更有弹劾我与父亲摄政临朝的,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愿意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的言论了。”

徐光启满脸羞愧,却是不发一语。

宋时继续道:“没错,我知道,一旦工坊搭建起来,整个江南之地,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依赖桑蚕业的百姓失去生计。但是我还是必须这么做!技术的进步不会因为百姓的声音而停滞,新的产业自然会导致旧的覆灭,但是一味的想要保住旧有的,则新生永远不可能出现,桑蚕业如此,大魏也是如此!”

“徐先生见识深远,早年还从利玛窦入了耶稣教,想必当年的《万国坤舆图》也是经过您的手上的。你也知道从南洋到欧巴罗那些地方,几百年前还从未听过的小国,身处万里之外,如今却能大摇大摆的开着坚船利炮从大魏的沿海而过,打劫大魏的商人。他们四处掳掠人口,将昆仑奴从利未亚带去欧巴罗和亚墨利加充当奴隶。”

“其中你以为就不会有流落南洋的大魏子民吗?”

徐光启气的倒抽一口气:“蛮夷安敢作贱我大魏子民?!!”

宋时别过头,这才哪到哪,要是再说说华工惨案,等会儿徐光启不得气的撅过去。

“以耶稣传教之名,那群疯狂的传教士又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泰西水法》已经是近一百年前的东西了,他们的船越开越快,他们的火器越来越厉害,这些都不是我们捂着眼睛,就能当做没看到的。”

“这个世界已经被海洋连接在了一起,大魏的富庶与丰饶是需要足够的武力才能维持的。我们能创造的东西,别人也可以,而如果我们技术更新的速度比不上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他们的船就会从沿海开进我们的内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