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念头下意识泛起,她又连忙下意识压下,毕竟贾环也是她孙子。
贾母有这种心思,其实也不算奇怪,因贾环一向不讨她喜欢,就如同当年贾琮一般……
说道:“环儿这才多大年纪,还没到入监读书的年岁吧?”
贾琮说道:“环儿今年十三,确没到入监年龄,但读书这种事情,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容易调教。
至于环儿年龄之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我在国子监有些人脉,只要说明恳请缘故,让环儿入监旁听读书,不算正式录名即可,等到年岁再录名。”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学府,旁人要说可以在其中疏通,多半要被人耻笑狂妄。
但贾琮会说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却是毫不奇怪。
因贾琮不仅举业荣盛,光彩耀眼,还是当朝五品翰林学士,但凡读书的地方都要给他脸面。
……
贾琮继续说道:“三妹妹就环儿一个亲弟弟,我知道她一向心有所愿,希望自己兄弟将来出息。
当初琮还在东路院时,三妹妹就对我很是关顾,送书赠笔,连我练字的雪浪纸,都是三妹妹定时送的。
我一直念着三妹妹当年的好,自然也想帮她达成心愿。
宝玉和环儿都是我的同堂兄弟,我手上有空闲的入监名额,自然不好厚此薄彼。”
一旁宝钗听到这话,不禁对探春心生羡慕。
不管是林妹妹,还是三妹妹,都和琮兄弟从小到大的情义。
彼此相护相守,青梅竹马,情深义重,自己却没有这等福分,只是半路过来的,情分终究差了不少。
……
在场的薛姨妈和王熙凤,听说贾环也去国子监读书,虽然有些惊讶,但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贾母听了这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复杂,因自己最疼的宝玉,从小就厌恶读书科举之事。
巴望着宝玉读书进学,将来能像贾琮那样风光,即便贾母有些老糊涂,也知道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宝玉不能读书风光,不代表其他子弟也不能,虽说环小子是个顽劣性子,也是个不爱读书的。
但阖府的人哪个不知,三丫头从小就和琮哥儿亲近,架不住琮哥儿爱屋及乌,一心要拉扯她兄弟。
而且,琮哥儿自己就曾是庶出,他看同样庶出的环小子,只怕还会更顺眼些。
他虽在我跟前礼数周全,从来不会提起宝玉,更不会当面说宝玉坏话。
但贾母人老成精,还是能清晰感觉出来,这琮哥儿心里不待见宝玉,确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是个能为极大的人物,要是他念着三丫头的情分,真的下大功夫调教环小子。
最终把那小子调理出什么名堂,那可是保不齐的事情。
……
琮哥儿读书的本事,那是万里挑一的稀罕,贾家即便福分再大,也绝计出不来第二个。
他如果调教环小子,即便考不上进士举人,要是考上个秀才,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两相比较之下,环小子就生生盖过我的宝玉。
依自己儿子的性子,从此必定高看庶子一眼,也会愈膈应我的宝玉。
难道这府上出了一桩以庶压嫡之事,竟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再出第二桩。
贾琮以大房庶子出身,异军突起承袭荣国爵,虽然眼下贾母已接受事实。
但是每每想起此事,贾琮袭爵除了带来外在风光,对贾家内里的嫡庶颠覆,更让贾母心有余悸。
当初袭爵圣旨之上,那句:生母杜氏御封五品诰命,位份端重,生子卓绝,可堪长房嫡脉,可传血统淑正。
单凭这一句,御笔金口,皇权圣命,便能母以子贵,将身份不堪的烟女子,生生扶持成荣国长房嫡脉。
圣旨颁布第二日,礼部亲派官员主持,更换贾家宗祠中杜锦娘灵位,转侧为正,以应荣国爵位正溯。
此事贾家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大肆张扬,更不愿旁人轻易提起,其中尴尬之处,难对人言。
……
贾母其实也不喜大儿媳邢夫人,但不意味就愿看她落得如此下场,毕竟她是自己长子的未亡人。
邢夫人自东路院迁居西府,一直蜗居内院,闭门不出,恍如人间蒸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