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时的景昭帝很喜欢三皇子萧丰烨,又迟迟不肯立十五皇子为太子了。
这次景昭帝给出的理由是十五皇子年幼,等长大一些。
总之一个字,就是拖。
可能是因为二皇子夭折了的先例,这些年来,大臣们虽时不时还是会上书请立太子,但也消停了许多,并未像以前那样疯狂上书了。
当然,这也跟皇帝这些年来不断罢免那些大臣,或者直接把他们赶到旧都养老有关。
鉴于景昭帝的这个态度,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支持三皇子萧丰烨,另一派则支持正宫嫡出的十五皇子萧丰瑞。
容青玹没有像上次一样,直接把奏章呈送到景昭帝的御案上,而是走了通政司。
这样一来,她的这两封奏疏送上去,一日内就满朝皆知了。
绝大多数朝臣对她的态度是佩服,还有就是惋惜。
毕竟他们都知道景昭帝在这方面是很忌讳的,容青玹此举可以说是一下子触了两次逆鳞了。
而容青玹上次在皇帝面前赚足了好印象,本可以直接回清贵衙门翰林院的,非要在这种时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一时间大臣们都不知道该不该夸她正直无畏,敢于上谏了。
总之,容青玹做了一件绝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
她这两本奏章的文采极好,加之本人又是这届科考的一甲探花,所以奏章经过通政司大厅的誊抄后,很快流入了民间。
会试三年一考,尽管下次开考的时间是在明年,但已有不少举人已经赶至京城了。
上一科的一甲和二甲前几名的高中者的文章,在这些举人中间十分受欢迎的,甚至有人肯出高价购买,以略窥得主考官们的喜好。
是以容青玹的文章流出后,在这些士子间就极受欢迎。
不过尽管容青玹此举轰动了整个朝堂,甚至民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并没有被皇帝采用。
也是就说,她的两本奏折呈上去后,被景昭帝留中不发了,即已经看过但不批复。
容青玹对此毫不在意,第二日便去翰林院报到了。
在翰林院,她跟去年一起高中的同科状元,榜眼,还有从二甲中选出的几个庶吉士是一个待遇。
作为一名翰林院编修,她就这般在翰林院看书,抄书,修书,枯燥地熬着资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
容青玹倒没有混日子,而是趁此机会认真地翻阅各种典籍。
她家的藏书虽多,但与翰林院是完全不能比的。
如今的容青玹对自己要求不再像之前一样,只做过富贵闲人了,她要娶阿柠,保护自己的家人,手握更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