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能和陛下与衆位上卿们得出相似的猜测,我们也将按照既定路线和猜测行进。
最後,愿陛下身强体健,日日安康。]
一日後,咸阳,章台宫。
朝议结束,嬴政收到周邈出游後的这第一封急信。
拆开密封完好的急信,看完满满当当三页信後,展平信纸又折叠整齐。
顺手准备放进惯常收纳信件的漆盒中,就发现殿中的上卿们都看着他。
看着他手上的信纸,眼巴巴地。
“……”嬴政毫不手软,将信纸放进漆盒中,合上盖。
大秦上卿们:……陛下何时竟小气起来了。
“周邈来信,道是途经淮阴,遇见故韩襄王次子韩虮虱之孙韩信,请朕派人前往淮阴,将人迁入咸阳。”
一句话,就把周邈三页信纸的内容,做出详略取舍,简单概括了。
李斯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上首。
对于他们陛下为何不传阅信件,心中有所猜测。
殿中其他人或许不如李斯善于对陛下察言观色,揣测陛下心思,或许当下不明,回去後也能揣摩得七七八八。
当下此时,右丞相王绾表态:“既然仙使来急信,咸阳宜当速速派人前去接来。”
陛下如果觉得可以告知,即便是仙使周邈的真正来历,也对他们几个心腹放心透露。
如果觉得不必告知,那像是自沛县征调入咸阳的那萧吕曹三人,以及此次淮阴的韩信,陛下便不会告知。
至于‘故韩襄王次子韩虮虱之孙’?这身份或许是真,但不起多大作用,也就起一个幌子作用。
隗状指出重点:“派谁去接人?”
王离护卫仙使出游在外,王贲不日出发前往燕齐营建盐场,蒙恬也将出咸阳守上郡,章邯亦在外。
并非说朝中再无得用的武将可领兵接人,兼并六国的大小功勋,自然不止见于史书的寥寥几人。
而是仙使特殊,若非心腹或可信之人,万不得已,便最好不令外人接触。
于是,派谁人去接韩家母子?
一时还真想不出合适人选。
不过既然心腹和知情者无暇分。身,那……
其馀人刚有点头绪,李斯已经率先禀道:“啓禀陛下,臣愿为长子由荐言!”
“臣之长子由,虽才干中庸,却尤稳重可靠,虽尚且资历稚嫩不能托付巨功,率领一队人马跑一趟淮阴,接人入咸阳,却也必能万无一失。”
关于李由,周邈在後来某次闲侃时,说起秦末起义军,曾带过一嘴。
李由後曾为三川郡守,抵挡陈涉吴广起义军,扼守三川。在李斯及次子在咸阳俱五刑丶夷三族後,仍统兵在外。
最终,于雍丘在项羽和刘邦的进攻下,激战四天,城破仍巷战,杀至身边仅剩十馀人,才被刘邦部下曹参斩杀。
李由为将或许武功
不显,但应当确如李斯所言可靠可信。
“可。”嬴政应允。
“令李由率兵一千,前往淮阴,接回故韩王孙及其母。”
李斯不知嬴政已对李由有所了解,只当陛下纯粹是信重他,方才恩及长子。
心中感动,看来陛下对他的‘以观後效’考察已经得出结果了,陛下还是一样信重他!
不由得更加死心塌地了。
“陛下信任臣及臣长子,臣父子也必不辜负陛下!”
李斯愿肝脑涂地的样子,可见其忠诚。
嬴政:“……朕拭目以待。”
其实李斯想的也没错,即使嬴政知道李由可靠,但以李斯後来的背叛作为,仍能用李斯和李由。
未尝不是胸怀广阔,霸气能容人。
李斯愿肝脑涂地的忠诚,倒也没给错。
之後衆卿散去,李斯带着旨令回到家中。
关起门来,挑拣着选了些信息告诉长子,又好生提点叮嘱了一番。
第一日一早,李斯长子李由率兵一千出咸阳,星夜兼程赶往淮阴。
……
另一边,给始皇陛下写信寄出的周邈,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