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主都能感觉到狼身上腥臭的味道,以及狼嘴里喘出的热气,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想象之中的疼痛并未到达,大公主只觉着那浓稠的液体溅到头发上,脸上,甚至连衣裳都浸透了,睁开眼,只见一队数十人的蒙古人骑着蒙古马,冲了上来。
胤祺抽空瞧了一眼,只见那领头的汉子穿着蒙古袍,膀大腰圆的,从头上和衣服上的饰品,能看出是蒙古贵族,更多却看不出了。
但不可否认,有了这群蒙古汉子的加入,胤祺的压力减轻许多,甚至都不等到车队的侍卫到来,那些狼群见着陡然增加的人,不甘心地嚎叫两声跑了。
狼群被赶跑本是好事,然而胤祺他们却还不能放松下来。
无他,为首那人一直直勾勾地盯着大公主。
草原上这么些年,仍然信奉弱肉强食的定律,部落之间抢夺之事从未少过,虽然她是大清嫁给科尔沁的公主,但要是哪个部落脑子不清楚,仗着草原是他们的主场,动了歪脑筋,解决起来也够烦人的。
“你们是何人?”大公主一惊,娇声呵斥,手中的马鞭抓得格外紧,见势不对便要飞奔远去。
然而为首那个人,却只痴痴地看着大公主,一言不发,透过黝黑的皮肤,都能瞧见红了脸颊。
大公主愈发觉得此人居心不良,怒目圆睁,正要呵斥之时,却见胤祺调转了马头,他上下打量了许久,终于认出了什么,疑惑地问到:“敢问阁下,可是班第台吉?”
班第台吉!这不就是康熙的赐婚对象吗。
大公主的这个婚事,纯粹就是盲婚哑嫁,在此之前,她从未见过班第,虽说她已经认命,但到底少女怀春,总是默默期盼能够嫁给个英雄人物,她在沿途的路上,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过,她要嫁的人到底是何模样。
此时,在她从未想过的时候,突然见着了对方,大公主亦怔在当场,喃喃自语:“班第台吉?”
“科尔沁台吉班第拜见五阿哥、大公主。”为首的人被胤祺叫破身份,翻身从马背上下来,在一地的血色中,单膝下跪行礼:“春日里野外不太安生,各种动物都跑了出来,我们担忧公主沿途受到惊吓,特特领着侍卫来迎接公主,没想到真有这等不开眼的畜牲,让公主受惊了。”
大公主呆坐在马上,草原上的春风依然凛冽,却吹不散大公主红了的脸。
途中的插曲很快过去,最大的影响是车队的规模又大了许多,大公主外出跑马更加谨慎,再也不敢与车队离得太远。
当然,就算离得太远也无需担心,在大公主驰骋的火红色身影后,总会默默地跟着那个蒙古台吉。
车队的速度不经意地加快了,再走了数日之后,终于到达了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出美人,大清后宫了科尔沁出生的妃子不少,从哲哲皇后到孝庄太后,再到现在的太后,无一不是美人。
胤祺一到科尔沁,就见到了与京中风情迥异的美人。
都说美人配英雄,胤祺在草原上与狼搏斗的故事很快便通过班第台吉传到了科尔沁所有人的耳中。
草原上的人最是崇拜英雄,男人们已经拿起马奶酒,走到胤祺的身旁,与胤祺畅饮起来。
而姑娘们,反应就更大了。
胤祺作为大清朝的阿哥,本就地位尊贵,等再知晓了胤祺与狼搏斗的英勇,少不了的人对他芳心暗许,在欢迎他和大公主到来的篝火晚会上,不少人对他频送秋波,欢快的舞蹈跳着跳着就转到了胤祺身旁,弯下腰向他倾倒。
胤祺连忙起身,在众人起哄的笑声中走到班第台吉身旁,拿起桌上的马奶酒,一饮而尽,笑着作揖求饶。
班第台吉等人哄堂大笑,揶揄说道:“最难消受美人恩。”
胤祺笑着再喝了杯酒,在又掀起的笑浪中,将杯底倒过来,显示杯中再无余酒。
“好!”众人再次叫好,篝火更加热烈,将天幕映照得通红。
酒酣耳热之时,月上中天,歌舞尽兴,篝火已冷,晚宴终于还是散了。
有了这次宴会之事,后来胤祺见着科尔沁的姑娘们,都绕着道走,恨不得隔着三米远就将已有婚配的牌子挂在身上。
心中还不断祈祷着,康熙可千万别听到这些传闻,要知道虽说皇太后应了不给他侧福晋,但若是康熙决意给他添一个科尔沁的侧福晋,显见皇太后是乐见其成的。
唯恐夜长梦多,胤祺在大公主与班第台吉成亲的三天后,充当大公主的娘家人,过了回门礼,见着大公主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拒绝了蒙古这边新认识的兄弟的挽留,往大清而去。
大公主与她的陪嫁们,自是留在了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在已经见到了绿色的草原上,大公主打马而立,目送着送亲的队伍远去。
薛宝钗叉手站在最后,望着天边翱翔的鹰,茫然的目光逐渐坚定。
回京路上的胤祺还不知道,知道了他在草原上表现的康熙,并未动给他侧福晋的心,反而心念一动,给了胤祺新的差使。
第112章京中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大公主出嫁的车队刚从京中出发,尚未到蒙古之时,康熙亲征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时机转瞬即逝去,趁着准噶尔没有准备,康熙迅速的集结了队伍,挥师北上,直奔准噶尔。
帝王亲征,气势煊赫,黛玉待在林府中,隔着重重庭院,都听见了外头的誓师之声。
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过,扬起漫天的尘土,有着康熙坐镇中军,行军格外顺畅,大军一路往西北而去。
与康熙之前离京下江南不同,这次康熙是御驾亲征,刀剑无眼,谁也无法保证康熙能够从战场上平安归来,为了确保大清的稳定,康熙在离京之时,特特下旨,令太子监国,总理京中大小事物,倘若有重要到不能决议之事,再令快马将奏折送入军中,待康熙决断。
康熙、太子、群众更心知肚明的是,一旦康熙有了万一,有监国太子在,京中局势能迅速稳定,不至于群龙无首。
康熙的这道旨意的意味过于明显,将大清江山交给了胤礽,也是向所有的大臣明示,胤礽就是下一任帝王的不二人选。
这让所谓的太子党欢欣鼓舞,康熙在京中的时候尚能勉强抑制住喜色,等到康熙离了京城,不少人的府中私下开了好几次宴席。
作为多年前就投到太子门下,家中女儿更是因为太子而得封贵妃,与太子一脉关系天然亲近的贾家,也喜不自胜。
元春在宫中虽说不甚受宠,但及时给胤礽通传后宫之事,让胤礽不至于没有额娘而吃大亏。
宫中之人最是势利,见着太子得势了,对元春的态度好了许多,元春入宫许多年,在这几日,才觉着难得的松泛。
不再时刻紧绷着精神的元春,做了她一直想做的一件事,让太监前往荣国府传话,准许家中姐妹搬入为了省亲特意建的园子中,免得好好的园子荒废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