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四周,四周是环着操场建起来的教室。
有的教室窗户残缺不全;更有甚者,有的连一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有些门也斜垮垮搭在门口,似是年久脱落下来,被人随手搭在一旁。
侯言平见眼前人的脸上没有一丝嫌弃,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走在路上,看殷寒潮对每家每户的门前多有注意,侯言平会意开口。
“这是我们以前养骡子养牛的时候,给牲口们吃草料的槽。现在都开始用农机了,故它们便荒废了。”
“噢噢。”
殷寒潮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这是我们村的磨坊,以前种麦子的时候粉麦子推面用的。现在种麦子的人少了,大家都是买现成的面粉,所以它也就闲置了。”
“……”
“这是一个厂,轮换了好多代老板,做什麽的都有,不过目前也荒掉了。”
侯言平带着殷寒潮将上侯家转了一圈。
一路上,殷寒潮也没看见几个人。
侯言平像是看出了殷寒潮的疑惑。
“村里人年轻力壮的都去外面打工了,其馀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没什麽事他们一般不出来。
殷寒潮听到这句话,莫名有些耳熟。
大概一年前,某人貌似也信誓旦旦说过。
“我们村人口流失严重,我要回去建设家乡。”
殷寒潮挑挑眉,不知现在的江瑶在做什麽?
“阿嚏!”
正跟在村长身後参观辣椒大棚的江瑶,猝不及防打了个喷嚏。
“我们的青椒,种植品种不同,辣度不同……”
农户种植青椒丶村落周边新建青椒加工厂房丶发展青椒周边成品线。
且有部分青椒直接供应某个辣条大厂。
是以,这个村近些年,单单靠着生産青椒,便收入不菲。
更别说出口的一些辣椒酱丶泡椒丶辣椒干等産品。
没想到现成的活生生的乡村振兴的道路就摆在自己眼前。
李国富觉得这次游览简直是不虚此行。
是以,这几天去哪参观,李国富都带着他随手买的小本本。
偶尔往上面写写画画两句。
以期李家村後续的改造可以借鉴一二。
旁人笑他他也不在意,只有江瑶,时不时过来补充几点。
两三天後。
走马观花狼吞虎咽的一场见识匆匆结了尾。
李国富回家的途中,还有些意犹未尽。
“你说这方法,是谁想出来的呢?”
只不过李国富旁边的人睡得正鼾,没听到村长的喃喃自语。
李国富向後靠了靠,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畅想着未来。
李家村一定要成为那个样子
沉浸在美好蓝图里的李国富,想不到家被偷了。
上侯家新来的村官一到,就点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集体制定春耕计划;第二把火,全村家庭情况及村里情况大摸底;第三把火,建立幼儿园。
只不过,在此期间,殷寒潮听见了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
居于掌子沟附近的人说,有个人把阳山屲栽的树苗挖出来晒干了。
这样过冬的时候,他们家的烧火柴便不缺。
阳山屲的树苗,百分之百江瑶家种的。
上侯家有些人起了心思,不过大家都还在观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