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春耕辩白
剩馀的十万两银子还没有送到府上,之前贪污的十万两银子也没有查出来,刑部的官员似乎是有意压着这件案子。
这大内是皇帝的财库,里面的人员手中都有不小的权势,刑部的官员也拿不准,见陛下没有催促,便想着慢慢办理。
平常的京城不会有什麽事,百姓都按部就班的生活,秦楠清也只是每天去巡逻,训练士兵,有时候轮到她还会去上朝,只是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唐怡。
二月二龙擡头,是皇帝亲自下田耕种,并且乞求一年风调雨顺的日子,金吾卫负责陛下的安全,秦楠清安排人在周围警戒,最外围还有禁军,确保不会有刺客混进来。
往年的这个日子,都是皇帝一个人下地耕种,可是今年陛下身边还有誉王和明王殿下,二人跟在陛下的身後,和她一起耕种。
周围是文武百官,观看着陛下和两位最有竞争力皇女在田地里耕种。
“誉王和明王是陛下的好女儿,有这两位,这盛世定能持续下去。”有一位老臣说道,说话间还一直点着头,对这两位很是欣赏。
“阁老慎言啊,陛下春秋正盛,您说这话,莫不是……”
“休要胡说,老夫可没有说过这些话,老夫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与尔等小人根本不同。”赵阁老气得吹胡子瞪眼的,往旁边站站,与他拉开距离。
这些话声音不大,也就周围的几个人能听到,而站在他们周围的人,大抵都是阁老的学生,自然不会将这些话讲出去。
今天的天气不错,太阳晒着,不过对于在那边耕种的人就不怎麽友好,里衣被汗水浸湿了一部分,可是这垄田还没有耕完。
唐成伊停下来,向着後面望去,之後扶着腰,走向一边,“剩下的路你们去吧,朕老了,就这麽点田地,有些吃力。”
说着,就有人跑过来扶着唐成伊,在一旁的仪仗下坐着,看着唐愔和唐怀继续耕田。
“这田地是万民生存之本,大家生活也靠的是农民种出来的粮食,朕觉得,这士农工商,排的不对,应该是农在前面,你们说呢?”唐成伊看着自己两个女儿在那边劳作,从几十年前,每年的今日就不会是做做样子,这些由她们亲自撒下的种子,今日会亲自浇水施肥,之後会有人专门照看着这田地,等到粮食成熟之後,会端上陛下的餐桌。
唐成伊身边的阁老不赞同这些话,不过在他说话之前,有人附和了陛下说的话,“陛下英明神武,臣等自愧不如。”
“陛下,此人只会溜须拍马,微臣认为,士农工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岂能随意更改,更何况那些农民都是不识字的,从未得到过圣人教化,若是将他们放在最前方,那谁来管理他们,那样岂不是会天下大乱。”这位阁老不是有些,而是非常不同意唐成伊的看法。
唐成伊也不恼怒,“怎麽,全国农民占了九成,纵观历史,哪一次起义不是因为老百姓没饭吃?怎麽,往上数三代,你家就没有农民了,还是说你家里的粮食,都是凭空变出来的?赵阁老,读圣贤书是没错,但死读书可不行。朕看你年纪如此,特许你下地体验一番,别说朕不体恤你,老百姓家里像你这麽大年纪,还有力气的都会下田,朕看你也有不少的力气,明日就在你院子里开一片地,等秋日,朕要吃上你亲手种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赵阁老并没有跪下领旨,而是跪下劝谏陛下,“陛下,自古以来都是士排在农前面,您怎可说出如此之话,臣作为言官,自有纠正陛下言行得失之责。还望陛下纠正刚刚之语,礼敬上天。”
“赵阁老,您说百姓愚昧,可是在朝廷开设学堂之前,百姓有什麽钱去读书,家里的孩子去读书了,田里就少一位劳动力,亩産也就会少一些,到时候怎麽上交赋税,怎麽养活我们这些官员。特别是那些地主,笼络了财富和学识,还反过来说那些百姓愚昧?”誉王和明王已经完成了耕种,过来就听到这些言论,明王殿下立马反驳他。
赵阁老望着明王殿下,说话铿锵有力,“明王殿下这就是本末倒置了,若是世上所有百姓都知道这圣人之道,那圣人之道又怎麽叫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正是因为懂得的人少,才能成为圣人之道,殿下这样说,便是完全曲解了圣人之道,将来又如何教化世人,带领百姓走向更大的盛世?”
这话说完,赵阁老低下头,而明王殿下看向唐成伊,想看看唐成伊的反应,见她并未改变颜色,这才放心继续说:“赵阁老,您还知道学习圣人之道是为了教化百姓啊,可纵观您这麽麽多年来,几时做到了教化百姓,您的府邸倒是由许许多多的百姓建造而成,花了那麽多的银子,听说……”
“明王殿下,您这是污蔑!老臣为官数十载,清清白白,这所宅子还是先帝赏赐,您这样说,可是诬告,就不怕臣参您一本?”赵阁老擡起头,怒目圆睁,望向唐怀。
“赵阁老消消气,我只不过是随口一说,您何必如此呢,再说了,清者自清,若是您真的没有,又何必如此动怒呢。”唐怀并没有任何对不敬师长行为有悔改之意,毕竟赵阁老做的那些事情,大理寺可是有密档的。
赵阁老有些心虚,见明王这样说,也就装作大气并未继续追究。
“好了,你们都不要说了,这地既然已经耕好了,时间也不早,朕有些疲乏,便回宫吧。赵阁老,朕刚刚说的那些话,你可都记得了?朕可等着今年秋天吃赵阁老亲手种的粮食呢,可不要让朕失望,懂吗?”唐成伊起身,身边有人扶着她的手臂,跟着唐成伊走向她的銮驾。
“起驾回宫!”銮驾身边的人大喊着,秦楠清翻身上马,骑马在銮驾旁,贴身护卫着,这是陛下特许的,特别的恩宠,
陛下銮驾回宫的道路,早已经被清理,路边都是挑选出来的良民百姓,身世清白,跪在道路两边,低头不敢见圣颜。
等到銮驾走过,站在百姓面前的士兵快速跟上队伍,一齐回宫。
“那位就是前几日在大街之上抓到一个人牙子的新上任的中郎将大人?真是年轻有为,还跟在陛下銮驾身边护驾,意气风发,只是不知几年之後会怎麽样。”说的人说完之後摇了摇头,也不怪他会这样想,自古以来,又有哪个位极人臣的武将会善终的,这秦家能存在这麽长时间,也是奇迹。
“这可不一定,这位大人和六皇女关系很好,而六皇女又这麽得圣上宠爱,就算日後是她的姐姐登基,她也不会出什麽事的,毕竟那两位殿下对六皇女也是纵容。而且秦家对陛下丶对皇家都是忠心耿耿的,又怎麽会出事呢。”有人不同意他的说法,当即就反驳他。
“这位老兄说得对,秦家怎麽说都是功臣,又岂会这麽容易倒台,你们也不想想,若是没有秦家,那北边的胡人能这麽安分吗。好了好了,回去做事吧,这一天天的。”围观人群哄闹着散了。
等回到宫中,已近勤政殿,秦楠清就看到从偏殿走出来的唐怡,二人只对视一眼,便双双低下头。
“母皇,您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儿臣背熟了,您要现在听听吗?”唐怡快步走到唐成伊身边,挽着她的胳膊,之後更是没给秦楠清一个眼神。
到了勤政殿,秦楠清的工作便结束了,她想在外面等着,盼望着能和唐怡说上几句话,只是卫属里,还需要她回去汇报工作,她不能一直都在宫里。
里面传来唐怡背书的声音,唐怡望一眼紧闭的殿门,转身离去。
“背的不错,解释的也通透,只是这麽多天,就背下来这一篇?还要更加努力,不然等半年之後你就不能顺意搬出去的。”唐成伊赏她一杯茶,唐怡正喝着呢,听到母皇的训斥,神情有些低落。
“母皇,您还不知道吗,这麽多天背出来这一篇,对于儿臣来说已经是很难得了,您就不要为难我了。母皇,今日我能出宫一趟吗,都在宫中这麽多天,憋也要憋死我了。”唐怡放下茶杯,走到唐成伊身边,对着她撒娇。
唐成伊低下头笑笑,挥挥手,“罢了罢了,朕就知道你不是个安分的性子,特许你今日出宫,但是呢,要在宫门下钥之前回来,可不要在外面玩的忘了时辰,最後去叨扰你两位姐姐或者秦楠清,知道吗?”
话音刚落,唐怡立马松手,跪在地上给唐成伊行了个大礼,“谢谢母皇,母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快快起来吧,再不去,可就没时间了呢。”唐成伊笑着说道,唐怡行礼并不会让她觉得母女之间有距离感,反而是一种感情。
唐怡立马带着白露出宫,偏殿的书籍都没有来得及收拾,左右回来还要继续背,收不收拾都是一样的。
唐怡坐在马车上,催促着赶紧行进,这几天她都没有见过秦楠清,现在好不容易出来,当然迫不及待。
马车行驶在路上,就算是速度有些快,但并没有敢拦着,这辆马车上有皇家专门的标志,除非是不长眼的才会拦下。
当然,秦楠清从卫属出来,刚走到大街上,就看到远处那辆马车,叹一口气,准备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