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侍郎刘启也不禁惊叹出声:“我在户部任职多年,掌管钱粮,从未听闻有如此高产的作物,这土豆,简直是天赐之物!”
接着,众人移步至红薯地。当红薯被挖出时,那惊人的产量再次让众人惊得合不拢嘴。黎小草种的是华夏高产的改良种,每棵都是个头硕大,表皮光滑,色泽红润。
工部尚书赵岩瞪大了眼睛,指着红薯堆,声音都带着几分颤抖:“这亩产二十五石,所言非虚啊!如此高产,若能在全国推广,百姓何愁温饱!”
司农寺孙正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情不自禁的给黎小草深深的鞠了一躬,“县主,您这可是为我大宋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些作物,必将改写大宋的民生格局!”
最后,众人来到玉米地。此时,玉米还未成熟,玉米棒子挂在秸秆上,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老农们纷纷上前,摘下一颗半大的玉米,掂量着重量,其中一位老农兴奋地喊道:“这就是玉米?看着就不一般,要是亩产真有四十石,那可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郭遵的纠结
黎小草见他们兴奋的样子,淡然一笑,吩咐管家安排人搬来锅具,生火煮起土豆、红薯,又从空间里取了一个生玉米出来假装是早熟的,丢进去一起煮。
不多时,浓郁且各异的香气交织弥漫开来,引得众人纷纷咽口水,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
当热气腾腾的土豆、红薯和煮玉米被端上桌时,众人迫不及待地拿起品尝。
林大人轻轻咬了一口土豆,软糯绵密的口感瞬间在口中散开,他不禁眼睛一亮,赞道:“这土豆口感竟如此美妙,实在是意想不到!这口感,比那白面馒头也不差嘞。”
老农李叔则捧着红薯,吃得满脸都是满足的笑容,含糊不清地说:“俺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吃过这么香甜的东西!真甜啊,像那饴糖!”
而一旁,工部侍郎齐峰掰下几粒煮玉米放入口中,牙齿轻碾,香甜的汁水迸出,软糯中带着一丝嚼劲,他惊喜地说道:“这玉米,味道竟这般独特!”
趁着众人品尝的间隙,黎小草开始介绍起来:“各位大人,这土豆和红薯不仅产量高、味道好,对环境的依赖也极小。”
“土豆耐贫瘠,哪怕是在土地肥力不足、沙石较多的山地,它也能顽强生长。而且它耐寒,在温度较低的地区也能存活,只要有适量的光照和水分,就能茁壮成长。”
众人听了,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忍不住交头接耳。
黎小草接着说:
“红薯同样如此,它耐旱性极强,哪怕许久未曾降雨,田地干裂,它那粗壮发达的根系也能深扎地底,尽力汲取水分。
而且它对土地的肥瘦、干湿都不挑剔,不管是潮润的湿地,还是干燥的旱地,它都能稳稳扎根、茁壮成长。
哪怕田地里遭了虫灾、病害,红薯也能凭借自身的坚韧,顽强抵抗,不容易被侵害。
就熟制而言,在南方温暖湿润之地,气候温和,四季温差较小,红薯一年可种植两季甚至三季;
在寒冷之地,无霜期相对较短,红薯大多只能一年一熟,但即便如此,其产量也相当可观,远超许多本地作物。”
稍作停顿,黎小草拿起一根玉米,继续介绍:“至于这玉米,更是优势显著。它的产量惊人,亩产可达四十石左右。
这玉米适应能力超群,对土地的质地全然不挑,不管是黏性重的胶泥地,还是疏松的沙地,又或是肥沃的壤土,它都能深深扎根、繁茂生长。
它还不惧炎热,到了酷热难耐的盛夏,只要按时浇灌,便能正常生长,结出颗粒饱满的果实。
玉米的熟制也因南北方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玉米可以一年两熟,甚至部分地区借助良好的水利和种植条件,能实现一年三熟;
北方地区,虽然气候相对寒冷,生长季有限,不过玉米凭借其较短的生长周期,也能实现一年一熟,极大地补充了北方粮食的产量。
不仅如此,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时日较短,能在较短时间内收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让百姓能更快地收获粮食,也能在同一块地上多番耕种,收获更多。”
想了想,她又赶紧补充,“这些知识一些是我试验出来的,一些是从天竺那边的土人处了解得来的,具体情况经验,还要靠众大人研究发掘了。”
众人听了黎小草的介绍,除了点头,啥也不会了,十五石、二十五石、四十石、一年两熟、三熟,这些词听得他们心头一片狂热。
粮食,就是百姓的命,有了粮食,大宋何止才5000万人口,若有这么多粮食,经过两三代,人口番番,不,番个五倍、十倍,不在话下!
司农寺要员孙正眼眶泛红,声音都微微颤抖:“县主!您这是给大宋带来了天大的福泽啊!若不是您,我们哪能知晓这些神物,您就是大宋的活菩萨!”说着,竟要向黎小草行跪拜大礼。
户部尚书林大人一张老脸也涨的通红,声音高亢:“县主此番功绩,前无古人!大宋百姓都会铭记您的大恩大德,往后史书上定会重重记下您这一笔!”
几个老农不会说好听的,只会纷纷跪下磕头,就差给黎小草立个生祠,把她供起来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句句都是对黎小草的感激。
黎小草一一得体应对,她又让庄头挖了一大堆,给各位大人带回去研究。才让人把他们送回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