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能跟着人家开铺的计划一路南下,也见了世面。”
“总好过一辈子窝在村子里,最远就去过安远县。”
“若是将来不愿意做了、想家了、想回村里安定成家了,提前一到三个月辞工便是。”
“铺子开多了,肯定还要人赶着马车拖货呢,可不就需要伙计和管事了?”
“或许,这样的活计也得一批一批等安排,不是一次两次就全部到位的。”
“可咱们村子里符合条件的读书郎,又有多少呢?”
“年纪小的、读书太少会的不多的,也选不上啊,不过是早作筹谋罢了。”
“能做帐房或是管事的,怎么也得读过八到十年书吧……”
有了这个读书年限,就能刷下去一批年纪太小和家里不供读书或是自己无心读书的村里娃了。
而她今天打开了这些老头们的思路,至少以后村里学童都有机会多读几年书。
供不起也会想办法供的。
供出来了,赚的工钱比在家种田要多得多了,谁家不会算这笔帐了?
村里娃们能走出村子去,在村里人眼中就是有出息了。
老头们心里也飞快地盘算起来。
顾岳民的两个儿子,只是仗着姐姐的关系,在镇上方家酒楼当跑堂小二和采买管事。
就已经觉得自己是镇上人了,回村也高人一等。
这要是去了府城还得了?
但是对顾家大房的嫌弃,丝毫不影响他们迫切希望枫林村里多出去几个出息的。
只不过,按琪丫头的意思,其实最终能在外头混出名堂来的,也不会太多。
但这也是机会已给到眼前了,就看那帮小子们自己够不够争气了。
“若是可选的人不多,也不用着急,不是还有些年纪没到的么。”
“让他们读书认真些,自己想明白将来要干啥,要走哪条路。”
“想和我大哥那样考科举的,也不必为了眼前几两银子,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若是以做帐房和管事为目标的,在村塾里就让夫子教一教术算和处世之道。”
“夫子教不了的,村长爷爷你们也可以自己教。”
“不是非要捧着四书五经苦背的,很多大智慧都源自生活里。”
“不管是做伙计、帐房、管事还是掌柜的,能认一些字能把帐算清楚不出错。”
“重点是要学为人处世,处理事情的经验。”
顾佳琪的话,让这些老头们很是认同,纷纷点头附和,也确实动了心思。
“那行,这个月我们先在村里小子们当中挑一挑,能出去跑堂当伙计的,得要十五岁以上了。”
“二十多的不是在家里种田就是在外头做工呢,或是学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