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琪一听顿时有些泄气,还以为交给书局去卖,可以让自己短期回本呢。
“这是第一次开价,这时候多是藉藉无名者,以后若有名气,甚至成为大儒,价钱自又不一样。”
柳君逸连忙解释:“这个都是行价,并非人人一样。”
“就说我找的那同窗,只是代笔,整个故事都是我们提醒的,不还是给了他十两单册的价钱?”
“这里边就有他的实力和我的人情在的。”
“他自己给书局写稿子,最多也只能拿到二十两,但他又不能每天都有新故事要写。”
“这其中有时间闲置下来,也不划算的。”
“重阳登高之后不是有一天时间各自活动嘛,我带大哥去他家中拜访。”
“他还感慨说我给的故事是真好,写得他热血沸腾,满腔郁气都消散了。”
“若他自己写,一年也就一两个故事吧,能出到六册书就到顶了。”
“可我给的书却能写满十二册,他能安稳地写一年啊。”
“而且我还告诉他,若这套书销量好,等全部出完之后我会再补单册五两银子给他。”
“也就是说,他写自己的书,最多单册二十两,就没别的进帐了,这也是整个话本行情。”
“可他拿着我的故事帮我写,我事后还能再补五两,也就是单册十五两。”
“可我敢这般许诺、让利,以保障这套书的质量。”
“书局却不在乎这些,故事好不好的质量过得去就能收,先出一批看销量,销量好就加印、不好就清仓了结。”
为买庄子的事儿犯愁
“别小看五两到十五两、二十两,一个月能赚这么多,对很多寒门学子已经是很高的进帐了。”
“你看大哥在县学,一个月二两银子就能勉强支撑束修了。”
“但凡能写话本的都不会将时间用在抄书上的,话本利益是抄书不能比的。”
“一家铺子的小管事也不过五两到十两,看铺子情况而有些出处,在府城,二十两能是一家掌柜的工钱了。”
顾佳琪哑口了。
若按工钱来说,确实不低了。
但这是书稿,是不同于做工的智慧和文化的产物,是写书人自己的文化财产,怎么能以工价代之?
“我原本还想着,将书稿投给书局,谈一个好的卖断价呢,这么看也不过是二十两银子……”
那还不如攒着自家慢慢出呢,怎么也比这赚得多了。
“若是急用钱,我可以找可信的朋友先借出来,等以后慢慢再还。”
柳君逸知道小姑娘是为买庄子的事儿犯愁,觉得自己赚钱还是太慢了,连忙安抚她。
就她那赚钱速度,已经很快了。
“那这些小故事,我搭配了一下,可以出成两册书,既然不能算话本子,那就另外取名《故事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