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大明一家人 > 90100(第10页)

90100(第10页)

钱锦既是松江府人,从小也是不缺好茶喝的。

龙井碧螺春,纵然明前的品尝不到,次一等倒是可以。

她第一次喝上明前的龙井,还是在皇后宫中。

清明之前采摘制作的龙井茶,茶叶青绿透亮,芽叶舒展,味道清甜可口、入口柔和清香,果然是极品。

不过,皇后似乎倒不是特别爱喝茶。

她这边总有一些奇特的饮品。

“这是外藩进贡了,你也尝一尝。”

钱锦:……呃,想吐怎么办……

只是看这茶叶……这也不太像茶啊,难道也是外藩进贡的?

“这是福建的茶。”

说起茶来,南方各地都有,浙江、云南、四川、湖广。

宋元喝茶,多是团茶。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散茶自然也是有的,但因散茶发酵速度更快,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茶品太差。

前朝的茶多是官僚士大夫饮用,就多不爱散茶、而倾心于团茶。

不过本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于洪武二十四年下诏、罢造龙凤团饼,而改为进贡芽茶。

如此,散茶才逐渐流行开来了。

“唐朝煮茶、两宋点茶,与其说是喝茶,其实更多是达官贵人的茶文化。”

说好听是“文化”,就是装逼而已。

而到了大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也能饮用茶叶了,自然是可以直接泡的散茶更加方便。

张宛也觉得如此。

“点茶么,浪费时间,朱元璋自然看不惯这玩意儿。”

现代中国有六大茶类。

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

发酵程度由低到高。

但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到了大明茶叶发展了上千年了,目前还是只有绿茶和白茶两个分类。

看来发酵技术果然是不好掌握。

绿茶,就是龙井、毛峰,白茶就是寿眉页眉。

福建自然也产茶,但是却不是最上等的,因此宫中也不喝。

怎么如今换了口味,竟喜欢这样的了。

钱锦虽不大懂茶,但也品过一些,看出这似乎是新的制茶方式。

张宛介绍起来:“平时我们喝的、姑且叫绿茶,这叫红茶,论起口味来,跟绿茶各有千秋,也许大家现在还没有喝得惯,觉得绿茶更好喝一点。”

她放下茶杯。

“但红茶有一个特点,却是绿茶没有的。”

“是什么?”

“这明前龙井采摘下来,一系列流程,也不过只能保存一年。”

制茶工序——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第二年那便不行了,从茶圣陆羽之后便是如此。

自然也有许多人想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但总是没有更好的方法。

“但红茶却不一样了,炮制之后至少能够保存三年。”

钱锦眼睛一亮,但是又说:“虽然保存的时间长,但是这口味……京中的贵人也未必懂得欣赏。”

他们可不要什么保存时间长的东西。

他们恨不得就吃你昨天刚刚摘下来的。

“不是给他们喝的。”

张宛说,“你知道我们出口海运,最多的是哪几样?”

“自然是瓷器和丝绸,远销海外。”

其实是三样时尚单品——瓷器、丝绸还有茶叶。

不过,茶叶是其中最晚的一个。

自古就有茶马古道,但茶叶也多是和周边的游牧民族做生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