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不守礼,天天想起一出是一出,这远远比一个平庸的太子更加可怕。
这也绝非咱们大明日后的“明君”啊。
相比之下,二皇子朱厚炜虽然见得少、年纪也小,但着实是个单纯的好孩子,十分乖巧懂事。
“唉,二殿下啊二殿下,你怎么就二了呢?”
您这晚生了一步,让别人占了先机啊。
不过不管事陛下、还是太子、还是二皇子,还是后面有可能的三四五六七皇子。
一切还远远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毕竟,咱们陛下也是宪宗皇帝第三子啊。
而且眼前现成有这么一件大事,战场上刀剑无眼,太子万一有个……
他们可是阻止过了的,是陛下非要让大儿子去边境的。
你要说太子只要好好呆在边镇,不去前线瞎溜达,那么多人守着他,连油皮都擦不破一点儿。
——就咱们这个太子,他都已经到了边境了,能好端端呆着,不出去招摇过市?你信么?
哼,反正到时候,二皇子顺理成章,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且,太子若不能平安归来……
但凡有个闪失,汪直那厮便是凌迟处死也不够的。
这真真是一箭三雕啊。
自然,这小心思不足为外人道也,心里想想就成了,就看老天成全不成全了。
——“希望天佑大明!”
“其实这几年陛下确实节俭,并未大兴土木,更是约束王公贵戚,不仅改了爵位承袭,就连那些要田要钱的全都一概驳斥。”
说是天天修道炼丹,但也没见花多少钱在建造道馆上,着实让他们没有想到。
可这些钱也没省下来,全花在神机营上了。
大明的京营精锐,全都鸟枪换炮。
其实要户部说,宁可皇帝多建几座道馆,这还省钱呢。
谢迁也是心想,陛下瞧着病殃殃的,看样子身子确实不行,连个妃嫔也没有。
一般这时候,想着求仙问道、长生不老也是正常。
怎么陛下却会想着对外用兵?
自然,如今皇后有些僭越了。
但你若说是皇后怂恿陛下一意孤行、收复河套,这说出去也没人信啊。
李东阳总结了一下。
“陛下说了,收复河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话没错。”
鞑靼连年侵掠,之所以难于制止,关键在于有河套为其
巢穴。只有收复河套,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陕西以北的边患。
且鞑靼常年犯边,也是早晚会有一战的。
今日不打,明日也要打。
兵部尚书马文升一直没有说话。
作为兵部尚书,又是北方人,他是赞成用兵的。
虽然陛下没把吏部尚书给他,但一码归一码,这一次他站陛下。
无军功,不封爵。
在大明能有军功的文官,三十年也出不了一个,杨一清运气不错。
运气不错的杨一清看着手上的莫名其妙的圣旨——
“即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亲统各镇边兵征剿”
不光他莫名其妙,身边的文武官员也是一头雾水。
前头那一堆的头衔不表,这个朱寿到底是谁?
杨一清前脚刚离的京师,对京城的官员不说一清二楚,也是十分有数。
这是哪路的神仙?
正巧王守仁来给前任三边总制王越办后事,自然也要见过杨大人。
“伯安,你从宣府大同来,可曾见过这什么威武大将军?”
王守仁想了想,这不就是宫里那个小太……监……
他脸色一变,其实对方从来没有说过他是东厂的太监,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对方是而已。
而那小孩子,也确实是自称姓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