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朕的一天 > 2230(第1页)

2230(第1页)

第22章亥时六刻天地不仁。

皇帝并没有带许多侍卫随行,刚从太后处回来,见她提着一盏羊角灯跟上来,便在前头放缓步子走着,两个人一前一后,灯影拉出影子,交叠在滟滟的砖石路上。

皇帝未再穿那件大红雨衣,接过侍卫递来的雨蓑披上,头上戴起雨笠。边上还留了一套,皇帝淡声说,“灯搁这,穿上吧。”

出了行宫,再往外走,离开黄沙路,便是乡间惯有的土路。好在宫人的袍子为了方便行走,只落在脚面,披着微沉的蓑衣,并不觉得很冷。

云山霭霭,沿边村落两三家,走得久了也会有短暂的恍惚,此时此刻到底身在何处。

沿途有一只黄牛,被拴在树边,绕着树团团转。不远处来了个老汉要解绳子,身后随行的侍卫识趣,都远远地跟着。他走上去与老汉寒暄,两个人在树下,闲谈起今年的晴雨。

老汉把手摊在衣服上擦了擦,笑着说,“今年雨水还好。天气凉下来,就要秧过冬的菜。天热的时候,没法下田,热呀!今年六七月,热得人心发慌。下了几场雨,一阵秋雨一阵凉,再不抓紧干活,冬天一家几张嘴吃什么?还要向官府交粮。”

皇帝问,“粮价怎么样?春稻卖得好么?”

老汉答,“两钱卖,今年灌浆饱,老天赏饭,卖的贱价。家里四十多亩田,明年还想多种些地,种得多,收得多。哪怕官家年年都多收些税,只要不出大事,也能平下来。”

说着就去牵牛,“还下雨天,别在外面走。你们上哪去啊?”

皇帝往远处指了指,不假思索地说,“探亲去。夫人要回家看看老丈人,谁想到路上下起恁大地雨,好在不远,几步路就到了。”

老汉哈哈发笑,“这一片我都熟,姑娘娘家哪里啊?说不定我还认得。告诉你们别瞎跑,这几天官兵看得严实,被逮了还得吃几棍子。”

他偏过头来看她,仿佛示意她说话似的。那老汉也等着她说话,总不能教话落地下,便囫囵说,“娘家在……在山上。”

他顺势接着补充,“就在九松山脚下。前边不远。正生着气呢,不爱说话。”

老汉“噢”了声,“活该生气。你带她回娘家,两手空空。我女儿今年刚出嫁,女婿是个杀猪的,上门也提一只鸡,一只鸭,足满的猪肉。你怎么连杀猪的都不如!能娶到媳妇,你都该到山上庙里去告一告菩萨。”

皇帝笑着说,“有带,带了一只走地鸡。”

彼此作别后,一行人继续往前走。连朝听了那一场相谈,想起先前的事,一手提着灯笼,鄙夷地问,“万岁,奴才眼拙,出来时没见着走地鸡。您的走地鸡是偷的吗?”

皇帝哑然失笑,“你糊弄得人,我糊弄不得人?”

连朝只是跟着他走,冷不防真走到了山脚下,“做戏也不用做全套,您没有娘家在山上。”

皇帝蹙眉,“你成日都在想什么?九松山脚下有个圆觉寺,前头就是。”

果真见不远处有座庙宇,已有众僧在山门内等候,皇帝提袍迈进去,由小沙弥引进禅房,奉了些禅茶与素斋,又搬来蒲团请连朝也坐,才双手合十道,“皇上,师父四处行脚,今日不在庙中。”

皇帝笑道,“来得不巧,寻访不遇。便留待改日罢。我们坐一坐,就走了。”

两个人坐在窗下,放眼往外看,禅房花木扶疏,山林间鸟鸣幽幽,便觉得心旷神怡。

皇帝见她欣然打量着禅寺,低头呷了口茶,“一路不问去哪里,不怕迷失在荒郊野外,再也回不去了。”

说着反倒笑,垂下眼,“朕忘了,永远不回去,才是称了你的意。”

连朝安静地说,“万岁爷驻跸行宫,随行诸位宗亲大臣都在周边驻扎设营,有兵马无数,层层密网,保护周全。”

皇帝看了她片刻,“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你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她倒也坦然,“万岁爷明知故问。恰如路边团团转的牛,不肯松掉拴在树上的绳。”

她望着他,一贯是安静的眼睛。往常宫女都低眉,从不敢直视君王。在这一方小禅寺里,她望向皇帝,轻轻问,“为什么呢?您能告诉我吗?”

彼此有短暂的沉默,却似很长。大雨过后云开雾散,天空被挑开一角,有寥寥晴光。

皇帝不置可否,移开眼,“三年前跟随阿玛来此拜会,三年后已成孤子。抚今追昔,这里并没有什么变化。”

“那是因为一念九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长久的不变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

“万千刹那里,你与我,此刻不就在这里吗。”

他声音沉静,禅房里并没有点什么香,香在秋风里,从大殿来。秋气主刑,于时为金,有戮杀之气,草木清苦。乍然闻得一缕,觉得提神醒脑,心骨透彻。

皇帝见她不说话,续道,“你锦心绣口,知道王右军的诗,参过释教的法,却成日家窝在宫中,写一些虚头巴脑的故事。”

她反问他,“笔墨是虚,什么是实。人有七情六欲五感,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手之所写。既然写出来有人看,能够悦己娱人,就是有用,并不算白费。”

皇帝问她,“你见到的,就是实的么?”

“那万岁爷您呢?”她问,“您微服出访,询问晴雨粮价,似乎是勤政爱民。刚才那位老翁说的话,您仔细听了吗?官府每年多征赋税,他们尚可支撑,才不至于颠沛流离。上者呼吸毫末于黎庶便是风雨。您每日批复来自四面八方那么多折子,家事国事天下事,您推断的,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皇帝并不恼,只是问她,“觉得这场雨下得好不好?”

她说,“此时闲坐观雨的人觉得好,不爱出门的人觉得好,长途行路的人觉得不好,忙着晒谷收秧的人觉得不好。”

皇帝知道她三句话必带两句刺,听得久了,也耳顺。心平气和地说,“各人有各人的愁苦,闲坐观雨的触景伤情,未必觉得好。雨天潮闷,室内昏昏,不爱出门的未必觉得好。长途行路的人见此雨可以稍作休息,晒谷收秧的人得此雨,催促着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为什么觉得不好。”

连朝抿唇,却不像真心在笑,“天子言好,即是好。”

皇帝说,“是因为你走马观花,并没有看到。”

“要应对官府加税,要开支婚丧嫁娶。日子并非是空谈。没有钱,没有力气,怎么安身立命?误入尘网,其实处处是尘网。草生豆苗稀,是要挨饿的。你所想的一切的好,都是因为没有得到。”

“所以怎么想都可以,怎么想都是好。”

她问他,“没有得到,却明知不好,也是好吗?”

皇帝偏过头往外看,再远就是群山,他说,“这就是牵牛的绳子。”

“受万民供养,犹勤念农桑。虽然春耕也去推把犁,日子比他们好了太多。农人每年交田税、地丁、杂税,大多数官府会多征一倍有余,所报上来的税额却如定例,我并非不知晓。连朝,世上没有绝对干净的东西,无论是事物还是人心。吹毛求疵,宁为玉碎,反伤自己。我不希望你如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