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番外·外传(中)
几个月後,安荷生下一个女孩,母女平安。
老赵鼓起勇气向安荷求婚:“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结婚吧?我会好好照顾你们俩,当个合格的丈夫和爸爸,连其他人的份……连方秀的份。”
但安荷拒绝了他,前後总共三次,都拒绝了。
她让老赵回去城里,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不要蹉跎在这种小村镇里。但老赵不肯,还租了个铺面开起了小卖部,一副要在此长期生活的样子。外包散单的报酬在大城市里不够看,但在这里开小卖部还是绰绰有馀的。再加上还能再开个网店卖当地土特産,老赵一点都不觉得生活会受地点影响。
然而他知道,安荷陷进了抑郁症的泥潭里。也许还是躁郁双相,因为她有时情绪高昂,有时又低落消沉,晨重夜轻,睡眠紊乱。
房间里随处可见婴儿用品和写满数学公式的纸片。老赵问安荷这是什麽。安荷说没什麽,睡不着时玩玩“四色猜想”打发时间。好吧,四色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安荷的病情反反复复丝毫不见好转。那时这个镇子没有现在繁华,市区也没有像样的心理医生,大部分药都是老赵找人寄过来的。然而一旦有点好转,安荷又会自己偷偷停药。
孩子一岁多时,安荷带着孩子离开了好一段时间,也没说去哪去干嘛。回来时独自一人,她平静地告诉老赵,她已经给孩子找了个很好的寄养家庭。
“以我现在的精神状态,不适合养育她。婴幼儿时期很重要,我要给她创造更好的环境。”
老赵急了,他断没想到安荷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丢在外面自己回来!这很难不让人往坏的方向联想。安荷却很冷静地拿出证据,证明她真的是给孩子找了个好家庭,甚至还给孩子取了个新名字。
但她没让老赵知道新名字和具体去向,她不许老赵去找。
两天後,老赵就明白原因了——因为安荷自杀了。刚好是搜救队宣布停止搜救的同一个日期,也就是方秀的忌日。她只留下一句话:想好好睡一觉,做个美丽的梦。
就这样,老赵的两个好朋友都没了,都永远从他生活里消失了。连同那个孩子,也消失了。
···
剔除处理感情问题很笨拙这点,安荷确实是个聪明人,她不想让人查到的事,会把线索都抹干净。老赵找了三年,连孩子的生父都找到了,却也没找到孩子的下落,最後作罢。
有时他会怀疑那孩子已经不在世上了。然而想想又不合理,如果安荷要带孩子走,没必要大费周章做一场假象给他看。
作罢後,老赵回到原本的大城市,回到他原本的人生轨迹,工作丶生活,再过几年结婚生子。期间他还照顾了方秀的外婆几年,老人走後也都是他打点的。
婚姻持续了十年,又离了婚,孩子跟前妻,之後他没有再结婚。
当年开的小卖部还开着,反正雇两个人看店就能营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还发展成了现在的小超市。
三十年一晃而过,世事变迁,人都老了。唯一不变的是他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回来这里,给安荷扫扫墓。还会带上方秀的照片,也算是三个人聚会了。
···
老赵靠在门外的栅栏上抽烟,低头沉浸在回忆里,擡头思索用什麽方法跟那两个年轻人搭话才不会显得奇怪。
吴姐也趁机抽一根,她不认识方秀,拿过老赵手机里的老照片对比看了看。是很像,但也不是很像,头发长了不少,也比照片里的人文弱点。
再说,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照片了。
另外那个跟安荷像是像,但肤色深一些,体型也健美些。好吧,假设她是安荷的女儿,那像极方秀的又怎麽解释?方秀可没有女儿。
巧合?
反正想破头也想不出什麽来,吴姐就说,有什麽好纠结的,你一老头搭讪年轻女孩怕叫人笑话,我这老年妇女给你搭讪去。
正说着店里的小工出来,说那两位客人问吴居士是不是在这里。
吴姐掐灭了烟跟老赵说:“你在这儿等着。”
吴居士是吴姐的姐姐,平常住在市区,但每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山里的道观里修道,生活悠哉得很。
而这两位客人,应该是跟姐姐约好的,怪不得一条街都是饭馆,偏选择她家的。
“我姐平常不住这里,她今天应该在道观。”
“噢,没关系。跟她约的是明天,我们来早了。”像安荷的女生笑起来很是好看,就跟安荷以前一样。
“两位过来玩的?除了道观,还去徒步道丶攀岩或者水库那边不?“
“噢,我们就去山上的道观。”那女生又看了看手机,“吴居士说让我们明早直接上去找她。”
“开车不远,半小时就到。就是得步行一段山路,走得快半小时,慢的话个把小时。”
也不知道姐姐约她们是干啥,不过亲姐姐嘛,这很好打听。像吴姐这种饭馆老板,每周接待那麽多往来游客,当然知道问事情要找时机。所以她也不着急,只是说好饭店老板该说的话。
吃完饭天也快黑了,两位客人自然要找住宿的地方。既然都要等吴居士了,当然也是住他们家的民宿了。
登记身份证时,吴姐借机看了那两个人的名字:何荷允丶方秀。
方秀!连名字都一模一样,真的是活见鬼了?!
···
第二天一早,何荷允和方秀吃过早餐,就开车前往道观。老板娘说步行上山快的话也要半小时,何荷允不想把路程拉得太快,就慢慢走,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方秀知道何荷允刻意放慢了脚步,走前一步牵她手:“我们去见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