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卫长公主(汉穿) > 150160(第4页)

150160(第4页)

紧接着,刘彻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辽东地区以及朝鲜半正式纳入西汉疆域。

地盘占下来,刘彻开始组织大规模人口往辽东地区迁徙。

自此,大汉疆域达到极盛,东并朝鲜,西逾葱岭,北过大漠,南据交趾。

刘彻看着更新过后的大汉舆图,分外满足,这都是他的功绩。

朝中大臣见他高兴,也旁敲侧击地表示,已经打了两年多的长,既然地盘已经拿下,咱们该给时间休养生息了,先踹口气,让百姓将才占的疆域疏理好,再往外扩张比较好。

与刘彻相处了这么些年,众臣也知道他们这个陛下是闲不下来,但是也不能一昧的扩张,总要先修养几年,才有动力干。

刘瑶见状,觉得阿父不能闲下来,现在也确实不适宜往外折腾,她想了想,给刘彻上了奏疏。

阿父,开疆辟土暂时告一段落,以你的威望,咱们可以为民谋福祉,“摊丁入亩”了解一下。

刘瑶曾经想过,等到刘据登基,想办法劝他施行,但是她思来想去,这个“坏人”还是阿父做的更容易,毕竟阿父经常乱折腾,而且雷霆手段,天下人都怕,趁现在大汉的世家门阀还不怎么兴盛,早些做总比晚些做要好。

自家弟弟也要心疼一些,毕竟真等到刘据上手,受到的掣肘不是一丁半点的,说不定引起朝局动荡,所以还是让阿父受些累吧,他经常折腾,经验丰厚。

刘彻看到信后,挑了挑眉,阿瑶不愧是他的女儿,胆子足够大。

第152章民间曾有一俚语俗,子女不和,多是老人无德。

古往今来,帝王对民众施恩大多是“轻徭薄赋”。

比起后面,现如今大汉的税负很低,按理说百姓应该富足,可是作为平民百姓,天灾人祸终其一生都困扰他们,都说底层百姓如同野草一样坚韧,可大多也是人贱如草,随便一场无名野火,就能将这些“草”给摧残了。

百姓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

大汉现今的税赋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徭役、商税、人头税。

田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高祖是十五税抽一,到了文帝时期,就降到三十税抽一,比起其他,确实很轻。

而且高祖刘邦还规定,每户百姓可以免费分到一定数量的免税田,这些田地叫做“井田”,每井田有九百亩,分给九户人家,每户人家可得一百亩。

这些井田不用缴纳税赋,只需要按时缴纳人头税、徭役即可。

这点要为高祖竖起大拇指,人家不止懂得打天下,而且还懂得治理天下,有了这些保障,百姓的生活稳定了一些。

可是大量的土地被分给皇室、功臣,他们不仅不用缴纳天赋,而且还免除了人头税、徭役,导致了大量的税收损失,而且由于汉朝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继承,土地兼并现象一直层出不穷。

外加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旱灾、水灾、蝗灾,彼时没有农药、化肥,粮作物也不是后世培养的高产品种,即使百姓勤苦操劳,还是生活苦难,尤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除了田赋、人头税,还有躲不掉的徭役,运送粮草辎重、修建长城、城塞这些都是要募集徭役。

除了田赋,人头税也是百姓的一项重要负担。

大汉的人头税也是高祖立国之初制定的,比起秦朝的两匹绢或者两斗米,大汉每个成年男子每年缴纳一匹绢或者一斗米作为税赋,而且成年女子和老弱病残可以免除人头税,只要缴纳田赋、徭役即可。

对于百姓,比起前朝,压力少了一半,此法也为人口管理提供了依据。

不过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头税的征收也变得困难、复杂,导致出现了不少漏税、逃税的现象。

这其中,负担最重的其实是徭役,尤其国家大事多的时候,若是皇帝还是会折腾的,修宫殿、城墙、道路、水利、边陲防御、巡逻、战斗,每年都要服役,不得拒绝逃逸,一般在一月在三月之间。

徭役一增加,百姓就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农业,这粮食产量就下降,粮食一少,不仅吃不饱肚子而且交不上赋税。

田赋、人头税、徭役还只是普通百姓最直观的负担,至于一些地方巧立名目折腾的一些税赋,刘瑶就不知道了。

之前扩建长安的时候,刘瑶给干活的百姓都给了工钱,为此还被个别大臣给弹劾了,说她浪费国家钱财拉拢民心。

刘瑶知道后,大庭广众之下向弹劾她的官员反省,张贴了自省公告,表示一定改正。

至于那位大臣家院墙夜里被百姓接连泼了四五日的粪水,就不是她能控制的。

虽然不给钱了,但是福利可以拿到手中,也可以吃进肚子里,刘瑶将工钱换成了日常口粮,要求每日都有荤腥,争取吃饱,当然是以阿父的名义,天天宣扬他们陛下的仁德,这花费比之前高了些,也能理解。

为此干活的百姓格外卖力,恨不得长安城能修的再大些,他们劳作是为了有口包饭吃,在哪里干活不是干活。

刘瑶听说这种说法后,不由得唏嘘,如此“淳朴”的愿望,而且大部分还不磨洋工,一个个干的热火朝天,一开始她以为他们只想尽快回家,后来听到想长久干下去,让她汗颜,可惜她给不了更多。

徭役问题目前她没法更改,但是“摊丁入亩”,现在倒是可以摸索实行。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简单的说,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就是有多少地收多少税,降低无地、少地百姓的压力,有利于人口增长和户口管理,能抑制土地兼并的速度。

刘彻看完刘瑶的奏疏,将其喊到未央宫,上下打量面前的女儿,轻啧两声,“阿瑶,你的奏疏朕看了,你可知,此法若是宣扬出去,你在某些人心里可比张汤还要恶。”

“阿父,你这话可不厚道!张汤是你手中的刀,由你控制善和恶,儿臣也是为你办事。”刘瑶撇撇嘴。

张汤干得那些事,大部分都是刘彻的意志,若是刘彻喜欢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官员,相信张汤也愿意做这样的官,可是明显不行。

再说比起阿父之前想出的缗钱税,摊丁入亩不值一提。

刘彻薄唇上翘,“此法朕看了可行,朕意欲让太子来施行,你觉得如何?”

以前他以为阿瑶只会折腾赚钱的东西,当然这孩子花钱的本事也大。

现如今,她献上来的这个法子,对他来说,不亚于主父偃的推恩令,实乃良策。

若是能顺利推行,底层百姓压力减轻,也能抑制地方豪强。

“啊?”刘瑶愣了一下,当即坐直了身子,正色道:“阿父,此等惠及万民的法子,自然要你来施行。刘据……他只是太子,这事要由你干!”

拜托!她此时提出,就是不想为难刘据,这活如果落在了刘据身上,她还不如让刘据直接揽了。

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刘彻眉梢微微扬起,声音带着些许笑意,“阿瑶,你这般说,是看重朕还是心疼太子?”

“……自然是阿父英明神武,雄才伟略!刘据现在才多大年纪,此事他可干不了!”刘瑶谄媚地给刘彻倒了一杯茶,“阿父,这事非你不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