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虽然社恐,但他们好歹也做了近一年的同事,多少也知道点。
王坚是数学专业的,数学这东西吧,特别公平,不看资历也不看经验,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全凭天赋。王坚就属于天赋异禀的那种,计算和逻辑能力特别强。
剩下一个唐邯青。他对唐邯青的认识仅限于那场考试。
但,说到那场考试,一道附加题就足以证明唐邯青的大神级水平了。他後来还特地打听过,那道附加题,所里做得最快的就是柯建平,但就算是柯主任也是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解出来。
柯主任确实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出衆,但要论纯理论能力,唐邯青这位大神或许还……更强一点?
他不敢肯定,但至少……唐邯青绝对不弱。
这样分析下来,他突然觉得这个小组的配置挺不错的。
他有些心动地问:“他们组才三个,应该还缺人吧?”
“赵所的建议人数是5个。”孙豪完突然意识到什麽,问,“你不会是想跟他们一组吧?”
黄亮一边打菜,一边瞄着那桌,眼神就没离开过。
孙豪劝道:“柯主任的组虽然已经满了,但还有好几个组可以选啊。他们组一个有经验的都没有,风险太大了……”
赵所要他们拿出来的是“可行性模型”,最重要的是可行性,实际能落地是一切的基础。这种时候尤其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带队把控,不然,就算是一群理论能力很强的人凑在一起,也很容易弄出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出来。
他又说了两句,但并没能劝住黄亮。
黄亮随便打了两个菜就往那桌走去。
孙豪忍不住又说了一句:“你想清楚啊……”
黄亮朝他眨了眨眼睛,说:“放心,我已经仔细分析过了。”
跟着老人或许能学经验,但一群新人在一起,或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呢?他决定赌一把。
快走几步,他就端着餐盘站到了那张坐了三个人的餐桌前,笑着问:
“我可以跟你们一组吗?”
……
黄亮成了这组第四个加入的人。但他并不是最後一个。
第二天,本世界的任务目标庄云伦来所里报道了。
庄云伦回国之後还得重新再找一个实验室继续读博士。因为这件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比他们晚了一天来报道。
庄云伦来了之後,也选择了加入唐邯青他们小组。
原本,他们这组是人数最少的一组,最後居然也凑到了5个人,正好达到赵所说的建议人数。
真正开始工作,黄亮才知道小组里的人有多牛,尤其是唐邯青和沈儋辛。
这两人不仅在自己的本专业:物理和化学上的能力很强,计算能力也丝毫不弱,还有很多前沿的想法。
而且,这两人十分默契。常常一个人起了个开头,另一个就能往下接。三两句话就能完成一个想法的沟通。
默契,高效。
就是吧……太默契,太高效了点。
这两人是三两句就心领神会了,他还在一边懵逼呢。
一开始,黄亮有些忧愁,还以为就他一个人跟不上小组节奏。但後来一问才知道,王坚是社恐不敢问;庄云伦是内向外加固执,自己在一边琢磨呢。
组里就他性格最活泼,于是,他主动承担起了沟通交流的任务。一边让唐邯青和沈儋辛两位大佬说得清楚点,一边收集王坚和庄云伦的意见和想法,以及後续的整理丶汇总等等都是他在做。
有了黄亮这个润滑剂,整个小组的沟通效率才终于勉强跟上了唐邯青和沈儋辛的默契。
*
这天,整个小组的人照例聚在了一起,各自抱着笔记本电脑,围成了一圈。
唐邯青先发言。
他们小组的讨论基本都由唐邯青和沈儋辛两位大佬主导,每次最先发言的都是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