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在灭世前当神医 > 第82章 问策与警示(第1页)

第82章 问策与警示(第1页)

七皇子萧景琰身份揭晓带来的冲击波,在暮色四合中渐渐沉淀,却并未消散,反而化为一种更为沉重的压力,弥漫在慈济堂的空气中。灯火摇曳,将众人脸上的凝重与思索映照得明暗不定。短暂的沉默后,萧景琰率先打破了这凝滞的氛围,他的目光扫过林玄、秦越人、苏沐雨,最终落回院中那些蜷缩在角落、在灯火阴影里显得格外无助的流民身上,深邃的眼眸中忧色更深。

忧思深重,问策于野

“本王此行,非止为柳溪、黑石城之疫。”萧景琰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是目睹太多苦难后沉积的重量。“丰源郡,乃至周遭数郡,近月来天象愈诡谲,地气亦显乖戾。非旱即涝,虫害滋生,寻常稼穑艰难异常。更令人心忧者,似柳溪、黑石城这般,因邪气、戾气滋生而引的怪病、瘟疫,报告日渐增多,虽未如那两地般惨烈,却也此起彼伏,耗损民力,动摇根基。”

他向前踱了两步,负手而立,身影在灯火下拉得很长,仿佛背负着整个郡的阴霾。“朝廷赈济,杯水车薪,且层层盘剥,十不存一。地方官吏,如王德海之流,”提到丰源郡守的名字,他语气冰冷,“非但无抚民之能,更有驱民如犬、媚上欺下之行!长此以往,民力枯竭,怨气沸腾,恐非天灾,实为人祸之引!”

萧景琰猛地转身,目光如炬,直视林玄三人,那份属于皇子的威仪与此刻深重的忧患感奇异地融合:“诸位身在此间,亲历疫病,救治流离,所见所感,远比本王在案牍之上所得更为真切!本王今日,非以皇子之尊,实以忧心黎民之身,问策于诸位贤达:此等天灾人祸交织,疫病邪气频仍之局,当如何破?如何能保一地生民之元气?如何能遏此愈演愈烈之势?”他的姿态放得很低,语气诚恳而急迫,将“问策”二字的分量,沉甸甸地抛向了这乡野医馆的核心。

这已不仅仅是询问瘟疫的应对,而是对整个乱象的求解,是对地方治理、民生疾苦的深刻忧虑。

仁心为基,道术相辅

面对这沉重而宏大的问题,林玄、秦越人、苏沐雨三人并未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灯火跳跃,映照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情。

苏沐雨率先开口,她的声音依旧清亮,却带着医者特有的悲悯与坚定:“殿下所虑,亦是民女日夜忧心之事。天灾非人力可抗,然人祸犹可弭!要者,在于‘安民’二字!”她指向院角的流民,“民无定所,饥寒交迫,则正气必衰,百病易侵。正气衰则邪气盛,此消彼长,恶性循环。故,恳请殿下,务必敦促乃至强制地方官府,开仓放粮,设棚施粥,妥善安置流民,勿使其再如无根浮萍,任人驱赶践踏!此乃固本培元之基!”她的言辞直接,切中时弊,点出了王德海驱民之举的危害根源。

“苏医师所言极是!”萧景琰重重点头,眼中闪过厉色,“王德海尸位素餐,其行径本王已悉知。安民之策,刻不容缓,本王自有计较。”他给出了明确的承诺。

此时,林玄的声音平和响起,如同潺潺溪流,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苏姐姐所言固本,乃外在之安。内在之安,则需‘扶正祛邪,治其未病’。”他迎着萧景琰探询的目光,缓缓道:“《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民众困顿,心神惶惶,惊恐忧思皆伤正气。正气一伤,外邪易侵,小恙亦成沉疴。故,民女斗胆建议,在安置流民之所,广而告之并传授简易导引之术(如八段锦片段、五禽戏简化式)及调摄心神之法(如静坐观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面带病容的流民:“此术无需药石,人人可习。习之,可强筋骨,通气血,更能安定心神,凝守自身一点‘正气’。此‘正气’,便是抵御寻常风寒暑湿乃至微弱邪气的第一道屏障!此乃‘治未病’之要义,所费甚微,而收效长远。若能推行,可大大减轻疫病滋生之土壤,亦能缓解医者不足之困。”林玄的提议,直指核心的“道法自然”与“治未病”思想,将《内经》的智慧应用于大范围的民生预防。

萧景琰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久居庙堂,所闻多是“增兵弹压”、“加派赈银”之策,何曾听过这等以“导引”、“凝神”来固本培元、预防疫病的“软”办法?细思之下,却觉此法成本极低,易于推广,且直指根本!这林玄,果然如他所感,心思澄澈,立意高远!

“妙!此策大善!”萧景琰忍不住赞道,“导引之术,强身健体,安定心神,化之于民,实乃固本培元之良方!本王定当全力推行!”他立刻看到了此策的价值。

秦越人清冷的声音随即响起,如同精准的针尖,刺入问题的另一关键层面:“安民、导引,乃固本培元,筑堤防涝。然,堤坝再固,亦需应对已至之洪水,需有泄洪疏浚之能。”他的目光锐利如刀,“应对已然爆之疫病邪气,需‘明察秋毫,精准施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向前一步,语平稳却字字千钧:“丰源郡及周边,疫病报告虽多,然其病源、病机、邪气性质,恐非全然相同。若如王德海那般,不问缘由,一味驱赶隔离,或只以通套方剂敷衍,非但无效,反可能延误时机,甚至助长邪气蔓延,酿成如柳溪、黑石城之大祸!”他毫不客气地点名批判了郡守的昏聩。

“故,秦某建议:一、殿下需在郡城及关键节点,设立或指定专门收治点,由可靠医官主持,区分轻重缓急,严格隔离真正具有强烈传染性之重症。二、更为关键者,需组建精干‘察疫’小队!”秦越人的目光扫过林玄和自己,“小队需由通晓疫病之医者(如我等)、熟悉本地路径之向导、以及精悍护卫组成。其职责非坐诊,乃主动出击,深入疫病初或异常之地!”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小队的任务:“实地探查病源(水源、牲畜、特殊地气节点?)、详录病状特征(热、咳血、皮肤异变、精神状况?)、采集病患体液或环境样本(若条件允许)、必要时以金针探脉或特殊手段(意指林玄望气)初步感知邪气性质。唯有如此,方能最快度辨析疫病根源,判断其为寻常时疫、戾气所生之邪病,亦或…是更险恶的人为之毒!”他再次强调了“人祸”的可能性,眼神冰冷。

“察得实情,方能对症下药!”秦越人最后总结道,“是需广防疫汤药,还是需针砭导引驱邪,抑或是…需追查幕后黑手!方向既定,方能事半功倍,避免无谓恐慌与资源浪费。此乃‘精准’之道,亦是我等应对柳溪、黑石城之经验精髓。”他的策略充满了行动力与针对性,将“经穴通玄”的精准思维扩展到了疫病防控的层面。

萧景琰听得心潮澎湃。苏沐雨着眼于安民固本,林玄着眼于未病先防、以道养正,秦越人则着眼于精准打击、以术破邪!这三人的策略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涵盖了从预防到应对、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链条!其眼界、其担当、其智慧,远他见过的绝大多数朝臣!

“好!好一个‘安民固本、导引扶正、察疫精准’!”萧景琰抚掌赞叹,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决断的光芒,“三位之策,深谋远虑,切中肯綮!苏医师所请开仓安民之事,本王即刻手令郡府执行,王德海若再敢阳奉阴违,休怪本王以王命旗牌夺其职!林先生所倡导引扶正之术,乃固本良方,本王会命可靠之人,于各安置点及乡里广为传授!至于秦先生所提‘察疫’小队…”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秦越人和林玄:“非诸位亲历者,难当此重任!本王欲以慈济堂为核心,组建此队!由秦先生、林先生领队,苏医师统筹后方药石支持。所需人手、护卫、通行文书,本王一应提供!此队直属于本王,不受地方节制,可便宜行事,专司探查疫源、辨析邪异!如何?”他将最核心、最危险,也最具主动权的任务,直接交给了慈济堂的核心力量,并赋予了极大的权限,显示出了绝对的信任和倚重。

利剑悬顶,警示再三

萧景琰的信任与支持,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强光,让苏沐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然而,秦越人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冷意,以及萧景琰先前那番关于“京城贵人”杀机的警告,却如同冰锥,时刻提醒着这光芒之下潜藏的致命阴影。

就在林玄与苏沐雨准备开口应下这“察疫”之责时,秦越人清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寒泉击石,瞬间将刚刚升起的些许振奋浇灭:“殿下信任,我等敢不从命?然,殿下可曾想过,组建此‘察疫’小队,深入险地,探查疫源,甚至…可能触及某些不可言说之秘,”他目光锐利地直视萧景琰,“此举无异于将慈济堂,将我等众人,彻底推至风口浪尖,置于某些人的刀口之下!王德海之流,不过疥癣之疾。真正悬于我等头顶的利剑,”他刻意停顿,一字一句道,“乃是殿下口中那‘京城贵人’!”

“秦先生!”苏沐雨心头一紧,忍不住低呼。虽然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实,但如此直白地挑破,直面一位皇子,仍让她感到一阵寒意。

萧景琰脸上的激赏之色瞬间收敛,变得无比凝重。他没有因秦越人的直言而恼怒,反而缓缓点头,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冷冽:“秦先生所言,字字诛心,亦是本王心头大患!”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吐出胸中块垒,“本王所指‘京城贵人’,诸位想必心中已有猜测。不错,正是当朝太医院院正,皇甫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