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牛>庶女上青云 > 第24章(第2页)

第24章(第2页)

顿时满屋跪了一片。

“好好的大家女儿居然这般行事?市井泼妇一般。”,顾介甫已经抽离了愤怒,气得胸膛起伏,他要动用家法,“来人呐!给我带绳子过来,我勒死这几个孽畜,也省得今后为非作歹丢我的脸!”

“老爷息怒。”太太忧心忡忡,被二姨娘扶着迅赶了过来,“先问清楚是为了何事再处罚她们也不迟。”

顾介甫到底给太太几份面子,就铁青着脸坐到了正堂:“说!你们几个!怎么回事?!”

几个小娘子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二娘子一咬嘴唇,昂着下巴:“今日三娘子要给仆从分酥山,我认为太过奢靡驳回,因着客人在场,三娘子就怀恨在心,三番五次挑衅。我的丫鬟都是听我指使,要罚就罚我一人。”

“你还知道护着仆从?”老爷气笑了,“就算是听你的指令那也是以下犯上,得赶出去!”

“不能赶!”二娘子急了,“三娘子作为妹妹不尊重长姐也是以下犯上,明明五妹已经息事宁人出来打圆场了好几次,她还次次挑衅我与我争辩,这也是以下犯上!要罚她也要罚!”

“二姐想多了。”三娘子未语先含泪,眼泪汪汪开口,“爹要罚就罚我一人吧。是我不懂事,在客人面前跟妹妹据理力争伤了妹妹面子,是我没有约束好丫鬟,在二姐打我时叫她们忍住,都是我的错,爹爹罚我一人就是。”

她眼眶微红,带着泪珠,要哭不哭的,一看就让人心生怜悯。

可说出的话都在暗地指责二娘子死要面子叫仆从打她。

果然二娘子越怒冲冠:“你!”,她直起身子骂三娘子:“我只说了不赞同你买酥山,可你先说我小家子气,又说我没有嫡女风范,接二连三骂我!”

太太面露欣慰,女儿这些天也算成长了,能说到点子上,并没有像从前一样一味脾气。

“当真?”顾介甫果然看三娘子的目光透着不满。

“我……”三娘子无从抵赖,可垂滴了两滴泪后又抬起头来,“二姐是不用开口骂,难听的话都交给两个狗腿子跟班说,骂我小妇养的,难道我能忍?”

顾介甫面色铁青。

太太看在眼里,暗暗叫苦。孩子们不懂事不知道,可她知道,顾介甫本人就是妾室所生,刚出生就被抱养到无子的嫡母膝下,妾室去世宗谱改名,外人都t不知底细,可他本人就很避讳这件事。

所以抢在老爷前面叱骂女儿:“糊涂!是你叫谁骂的?”

二娘子委屈:“是老四自己说得,跟我有什么关系?大家眼睛都瞧着,我哪里有机会冲她授意代骂”。

顾介甫看二娘子的目光里那一丝寒意就褪去不少。

顾一昭也叫苦:她明明是和事佬,怎么被归类到狗腿子一类了?少不得要为自己辩解:“三姐寒我的心,在场管事媳妇都可作证,我第一次是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第二次是张罗着带客人们去水面上吹风,哪句话狗腿子了?”

她也委屈:“我不想让姐妹们在客人前头丢脸,刻意帮你们遮掩,怎么这也不对么?”

“那又怎么样?谁让我是姨娘生的?”三娘子见说不过,索性捂着脸哭了起来,“大家都嘲弄我,今日游船二姐也带着客人孤立我,既然如此嫌弃我,为什么不将我生下后就摔死我?”

她哭得伤心,六娘子也跟着垂泪。

一时场景有些凄惨。

顾介甫也动了恻隐之心。

二姨娘气得攥拳,恨不得能生啖其肉。

太太在心中冷笑,这做派还真像大姨娘,每次遇到理亏就先哭再顾影自怜,将一切都怪到身世上去,引得老爷垂怜,最后整件事不了了之。

顾一昭却要说句公道话:“三姐姐口口声声自己是姨娘所生,动辄自怨自艾,可我也是姨娘所生,今日游船明明是二姐不想冷落客人所以忍着吵架的怒火跟客人说话交际,哪里是带头孤立你?”

她冷笑一声:“反倒是三姐,一会当着客人面争吵,一会给船上冷脸给客人甩脸子,如今倒委屈上了?”

太太被二姨娘扶着坐在旁边,要不是顾忌老爷在场,简直要给顾一昭喝彩!

区区几句话,就将事情说得回转回来。

果然顾介甫面色又沉闷起来,看向三娘子的目光也不全是不忍,而是透着审视:“你五妹说的是。一家人就算再怎么闹,外头见人也应当和睦整齐,你这般闹,传出去名声还要不要?”

想到今日之事有可能传出去成为笑柄,怒意就再次升起来:“三娘子不懂事,处处挑衅长姐,罚你跪祠堂一月,抄写家法五十遍,也不用再管家了。”

“四娘子唯恐天下不乱煽风点火,六娘子偏帮偏信,难道除了三娘子其余人不是你姐妹?二娘子也有错,妹妹们不懂事,你更要有长姐风范,罚你们三个各抄写十遍家法。”

“至于五娘子。”顾介甫沉吟,“一家人一荣俱荣,你劝架劝得很好,并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作壁上观,我书房里那方端砚就赏给你,你也应当时常自勉。”

顾一昭有点意外,她还以为顾介甫会连着自己也罚一遍呢,却能赏罚分明。到底是当官的,知道不能搞连坐制。

二娘子虽然不满自己受罚,可想到三娘子要跪一月祠堂,顿时喜上眉梢,觉得这点抄写不算什么,喜滋滋应了一声。

三娘子受了罚,不许再管家,也不知道大姨娘怎么教育了女儿们一顿,六娘子倒乖觉了不少,每每来管家议事都以二娘子马是瞻。

四娘子虽被罚,但重新得了二娘子欢心,也高高兴兴跟着二娘子。

因着这次冲突,顾介甫就更在意女儿们的教育问题,再三写信催进度,终于在自己府上集齐了四位老师。

教授四书五经的朱夫子年过半百,须皆白,符合顾一昭刻板印象里的大儒形象。很是威严,他带着一个弟子服侍自己衣食起居。

教授书画的易大家非但是夫子还是当世大家,更是太太少女时极其敬仰的一位姐姐。

易大家名讳单字一个“仪”字,曾经是太太二嫂闺中手帕交,后来所托非人,娘家出事后丈夫和婆家袖手旁观,易大家就求了父亲故旧写信给父兄伸冤,用自己嫁妆银子上下打点。丈夫和婆家反而诬赖易大家是与男人有染,将她赶出家门。

易仪并未气馁,而是带上自己的陪嫁,到了家族流放地定居了下来,专门出卖书画为生,硬是在嫁妆银子花尽的情况下靠着卖字画的钱维生,还照顾了阖家老小。

后来易家终于平反,易家兄嫂请她回家居住。

易仪却摇头拒绝,她被夫家泼了污水名声不好,许多人家已经将她视作反面案例,自家侄儿侄女的嫁娶都受了影响不说,还有不少人对哥哥指指点点,御史参奏她哥哥治家不严,易大人气得当场摔了笏板跟那人在金銮殿上打架。

易仪知道后却连夜就出了府,给哥嫂留下了信件,不知所踪。

再有她的名号时才得知她只带几个仆从游历三山五岳。

家人寻找,然而她如蹁跹白鹤,常常在一地停留不久,忽然坐船顺江水漂流而下,又忽然雪夜来了兴致冒雪去看竹林,或听闻哪里米糕好不远千里去品尝,兴之所至,恣意随心。

家人无法约束她,便只各处请自家亲友帮忙照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